贞明国学经典教育
标题: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十四) [打印本页]
作者: 四川眉山蔡晓丽 时间: 2018-1-26 10:33
标题: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十四)
本帖最后由 四川眉山蔡晓丽 于 2018-1-26 10:36 编辑
《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十四)
亲爱的家人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十四),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共同成长!
[attach]24202[/attach]
非常高兴和家人们一起学习中医养生之道,《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课程,以文字版本的形式陪伴家人们一起走进经典中医的世界,并亲身实践,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本系列课程是围绕经典《伤寒论》原文学习的一个过程,愿意致力于中医的发展且关爱自己身体的家人们,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经典中医的海洋中,学习经典文化的瑰宝,感悟生命的真谛!
前面十三节课程我们学习了《伤寒论》的辨脉法第一部分,细心的家人一定会发现,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有很多的版本,很多人对于《伤寒论》这部宝典的学习,基本都是从条文开始的。
会认为辨脉法和平脉法是后人掺入,与《伤寒论》本文没有关系,因而,这些脉论文章以扰乱《伤寒论》真相为由而遭到排斥,大部分讲义也予以割舍。而我们所学习的《伤寒论》版本,基本都是明朝赵开美在得到宋版的《伤寒论》后校正刻印的版本。
辨脉法是类似于《黄帝内经》《难经》的问答体文章,因为其文体和主旨都与《伤寒论》正文不同,所以很多的《伤寒论》研究者一般会认为该篇是后人的掺入文而将其舍弃。也有人认为该篇是王叔和所增补的,但王叔和的《脉经》在引用辨脉法的文句时却称“仲景曰”,这就留下了疑问。
可是,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常有“人喜好作伪托之书”,或是将自作之书冠以前人之名,或者将前人之书诈称自己著作,类似的事情过去多有。所以该篇到底是否是仲景本人所作还是魏晋时期的人所作,都无从考证。
假如《伤寒论》本文非张仲景所作,而是古人著述,那么,仲景所作的辨脉法文章当然与本文所论述旨意不同,也是一种可能哦!
[attach]24198[/attach]
总之,无论辨脉法平脉法到底出自哪里,我们可以暂且将这些考证放在一旁,通过学习去发现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以及对于我们初学《伤寒论》者来说,都是有莫大的帮助。
本节课程,我们继续开始《平脉法》的学习。
平脉法篇与《难经》进行比较阅读,他们之间既有重复的内容,又有互相补充的部分,也有相反的地方。
但如果将平脉法和辨脉法两篇相互比较,那么可以说这两者各有着根本的特点,属于不同的脉论。辨脉法篇主要阐释脉理,平脉法篇则侧重于论述脉学应用,如果说学习辨脉法篇有益于理解《伤寒论》本文,那么平脉法篇的学习则对研读《金匮要略》更有必要。
对于平脉法中“平”字的意义,有几种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平”是治国平天下之平,为治疗疾病而平脉象。但这种解释与本篇的内容难以相符。
又有人认为平脉的意义是指其人先天秉赋之脉异于常人,且随着季节而又发生变化,但平生健康无病,这种脉象亦应属于平脉范畴,但这样解释也很勉强。
还有取“平”之谐音为“评”之义,解释为评论脉法,即谓之平脉法。到底平脉法篇是何意,我们来一起进行学习:
《伤寒论》平脉法第二篇:
原文:“1.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沈潜水滀,支饮急弦。
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本条为平脉法的序论。王叔和的《脉经》引用了该条,把它当做张仲景的“脉论”。那么,本条提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春脉弦、秋脉浮、冬脉沉、夏脉洪,这是四季之脉的原型。
但在实际诊察时,患者脉象所显现的并非单纯的原型,而是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脉象,对此感到困惑不解,这里面有什么样的道理?请求予以具体说明。
对该问题的回答是,四季的脉象本来应该像称量的那样不差分毫,不失常态的,但由于病邪侵袭的缘故,而出现了各种异常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对原文进行详细说明:
[attach]24201[/attach]
问:人的脉象有寸关尺三部,是阴阳相互依存、维系的反映。脉的搏动与营卫气血及肺气密切相关。在人体内,有营气、卫气、有气、血,随着呼息而循环流行于体内,使体液流通。
人与天地相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势必影响到人,故脉随四时而有变化,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例如春天脉像弦,秋天脉像浮,冬天脉像沉,夏天脉像洪。
但是,在实际诊察患者时,病人的脉象,有大小的区别,即使在同一个季节时间内,也往往变化不定。此外,尺部和寸部脉象可参差不齐,或见短脉,或见长脉;上部和下部的脉象可以不一,有的有脉搏存在,有的脉搏消失。
并且,如果病情突然变化,脉象就会发生变化,或见脉搏跳得快,或见脉搏跳得慢,或见脉浮,或见脉沉。这些都容易使人心迷意惑,动辄就丢掉了判断脉象的纲领,请老师详细说明其中的消息变化,以便清楚明白。
老师答:你所提到的,正是医道中的根本问题。脉有三部,就是寸关尺。营卫、气血的流行,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如尺之量长短,秤之称轻重,准确无误。
“衡铨”就是古时候量轻重的器具,不失衡铨意思就是循行像用秤称量的那样准确。所以,冬季该当肾脉为沉,夏季该当心脉为洪,秋季该当肺脉为浮,春季该当肝脉为弦,此为各脏四季正常的本脉,不会有丝毫差错。
“出入升降”是指随着呼吸出入,人体营卫气血循行周流全身于体内。“漏刻”是古代计时的水器,百刻为一昼夜,约合现代的二十四小时。“漏刻周旋,水下百刻”是指铜壶滴漏于一昼夜间,按漏刻时间循环周身。
水下百刻则气血循行全身一周,复归至起始点的寸口而显现出虚实。“变化相乘”是指五行的相生相克,“阴阳相干”是指辨脉法中曾经出现过的阳脉不足阴往乘之之类的阴阳相乘。因此,按寸口之脉,即可察人体虚实,观病情的变化,明阴阳的偏盛偏衰。
若感受风邪伤阳,则脉象浮虚,感受寒邪伤阴则脉象牢坚,若水饮蓄积于内,脉为沉潜,水饮在体内散布则成“支饮”而脉为弦急。如果出现动脉,则为阴阳相搏之征候,可知疼痛由生。脉呈现出数象,则是邪胜于阳之征候,而成烦热。
[attach]24197[/attach]
如果发生脉象与病状不相符的情况,必须了解其变化的根源。也就是说寸关尺三部的脉象不同,疾病也就相异。根据三部分布的不同可以知晓五脏的虚实。脉搏太过是病态,不及也是病态。
总之,邪气不会使脉象凭空发生无缘由的变化,邪气也不是空无所见的,如果脉象发生了变化,当知道病邪在何处潜伏。穷究其源,必能找到病变根本。
因此,必须审察病在表,还是在里,分辨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明确邪气所侵犯的部位,诊察推断脏腑的盛衰。若掌握了这些,就会有独到、高超的见解。为此,分条记述如下,以此传给那些有贤德的人。
今天学习了平脉法第一条,本条以问答方式揭示平脉的总纲。
脉的搏动是与营卫气血的流行分不开的,而营卫气血的流行又必须借助于肺气的呼吸出入,才能循环不息,故有肺朝百脉之称。
人与天地相参,四时气候的转变对人体发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脉也必应乎四时而有所不同,如春为弦脉,夏为洪脉,秋为浮脉,冬为沉脉等。如果发生了疾病,脉的变化就会更加显著,所以医生首先需要掌握在各种情况下的正常脉象,然后才能辨别内外因素所引起的异常脉象。
[attach]24200[/attach]
而我们自己在学习的过程,对自己的身体更是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不仅仅能够辨别自己的脉象变化,更要和四季的变化联系,让自己融于大自然中,随时通过饮食起居来进行调理,从而养护身体。
即使是有外邪侵袭,也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及时处理,生命质量的提高,在于生活中点滴的学习累积!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好,今天上午的学习就到此结束,谢谢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
让我们一起加油,好好学习祖宗留下来的瑰宝——《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四大中医宝典,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自己身体的规律,顺应天地之道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共同实现全民皆医的伟大理想!
【整理:蔡晓丽】
欢迎光临 贞明国学经典教育 (https://zm13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