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明国学经典教育

标题: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黄帝内经漫谈》之六 [打印本页]

作者: 银川刘佳萍    时间: 2017-9-1 20:51
标题: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黄帝内经漫谈》之六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上午的转播义工***,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jiehttp://www.zmyx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今天我继续为大家分享《黄帝内经漫谈》之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虫”的概念和疾病传变顺序。

[attach]19239[/attach]

首先来看下《内经》中提到的“虫”的概念。

7、虫

“虫”,也就是现在说的寄生虫,在《黄帝内经》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下面就把《内经》中所有关于“虫”的讨论罗列出来,让大家对《内经》分析病理、诊断与治疗疾病的方法,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

当饮食进入胃中,如果胃中热气比较重,虫就会上下运动,虫一运动就会令胃变得柔缓,并且胃气会上逆,胃气通于足少阴经的廉泉穴,胃气柔缓并且上逆,就会使廉泉穴打开,廉泉穴打开唾液就会涌出。治疗的方法是补足少阴。

如果人吃很多甘味东西,就会感觉悗(mèn)心,这是因为甜味聚集在胃中,胃就变得柔缓,虫就可以上下运动,虫一动就会令人悗心。

心和肠痛,心中懊侬作痛,有肿聚,肿聚能够上下运动,痛时有休止,并且腹部发热,经常口渴,唾液经常从口中流出,那么这是属于“蛟蛔”。治疗的方法是用手按住疼痛、隆起的部分,不让虫移动,然后用大针去刺虫,等到虫不动的时候再把针拔出。

当人饮食不节,虫受寒就会积聚在胃的下口,如果由于人感受风寒,邪气慢慢传入肠胃之中,虫向上争食的时候,邪气就会聚集在虫原来所在的地方,这是“积聚”形成的一种原因。

[attach]19233[/attach]

时间长了,“积聚”就会变成“痈”,于是胃的下管就会雍塞不通,这样,当人吃进东西,经过很长的时间,由于饮食不能下行,就会又吐出来。

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是先找到“痈”所在的地方,用针浅刺痈的周围,再稍微往里一些、刺得深一些,再直接刺痈。这样刺过三遍后就不要再刺了。刺完之后必须每天“熨”,让热气进入痈中,一天天热气逐渐进入,邪气逐渐衰退,痈就会溃败。

同时要注意饮食、起居、情绪的调养,用咸味和苦味的食物进行调养,过一段时间,胃消化了的食物就可以通畅下行了。(为什么要用苦味与咸味的食物进行调养?笔者推测是因为咸味软坚散结为君,苦味下气为臣)。

在临床的诊断上,如果经常梦见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说明体内的短虫太多,如果经常梦见与别人打架、毁伤,说明体内的长虫太多。如果脾脉滑,可能是腹中有虫。如果肘内侧距肘关节10—12厘米的地方发热也可能是腹中有虫。

当脾受邪,传到肺发生咳嗽,久咳不已,邪气又传到胃就称为“胃咳”,胃咳的症状是咳嗽并伴有呕吐,呕吐得厉害时,就会有虫从口中吐出。
接下来我们来看《内经》中讲到的疾病传变顺序。

[attach]19234[/attach]

8、疾病传变顺序

《内经》十分强调“风”为百病之首的观念,而且认为绝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于饮食起居不慎、情志不随,使得血气不调,五脏六腑受到伤害,再感受到外界的虚邪贼风,于是才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疾博,所以“虚邪贼风”与身体虚弱,“两虚相感”就是“百病淫溢”的起因。

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虚邪贼风”是如何转变为百病的:

风为百病之首,按笔者的理解,其他的寒、热、燥、湿的邪气,都是随着风邪进入身体的。《内经》对传变过程描述最详细的,莫过于《百病始生》一篇为纲领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当人受到“虚邪贼风”的袭击,恰好遇到人起居不慎或身体的虚弱,风邪之气就会侵入人的皮毛,此时就会有皮肤痛、淅淅恶寒等症状。

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就会进入孙脉,进一步进入络脉,在络脉的时候就会有肌肉痛等症状,疼痛时起时停。

邪气留而不去,就会进入经脉,引起一些情志上的变化,例如喜惊善悲。

邪气在经脉中留而不去,就会进入“输脉”,也就是分布在四肢脊背等处,经脉接受水谷之气的地方,这时就会出现肢节疼痛、腰脊强硬的症状。

如果邪气还留而不去,就会进入伏冲脉,这时就会出现身体沉重乏力疼痛的症状。

[attach]19237[/attach]

如果邪气还是停留不走,就会进入肠胃;如果邪气中寒气比较重,就会出现肠鸣飧泄,粪便中有没消化的食物;如果热气重,就会粪便稀溏而且特别臭。

而邪气如果聚集在肠胃中,就会生成很多其他的疾博,例如上一节讨论的由于“虫”所引起的“痈”就是一例。

当然这是一般的传变规律,还会有一些其它的变化:

例如当邪气停留在络脉中,没有进入经脉,而进入了“大络”中,就称为“奇邪”,这将在后文有所讨论。

再如,如果邪气进入经脉,又通过荣养骨髓的络脉进入骨髓,就会藏在骨髓之中。脑为髓海,如果寒邪通过络脉进入大脑,且寒邪常年不能出来,就会常年头痛。

再如,如果正好遇到人情志不遂等原因,使得人内脏虚弱,邪气也会进入五藏而引起各种疾博。

有的进入骨髓的邪气又会从体内出来,一般冬天邪气容易藏在骨髓中,如果春天邪气从骨髓中出来,就比较容易进入经脉,成为“温博”;

如果夏天邪气从骨髓中出来,就比较容易进入孙络,孙络分布在肌肉间,这就是“暑博”。

由于邪气居于体表,所以邪气就容易通过发汗而解;如果秋天邪气从骨髓中出来,邪气往往藏在皮肤分肉之间,不能够泄越,就会随着卫气在表里间沉浮,这就是“瘅疟”。

[attach]19236[/attach]

总之,邪气进入身体后,由于人体质的不同、人所受的虚邪性质不同,就会引发不同的疾博而百病的源头都离不开“两虚相感”,所以《内经》开篇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养生之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于时间的原因,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下周五同一时间继续和大家分享《内经漫谈》之七。

让我们一起加油,好好学习祖宗留下来的瑰宝——《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四大中医宝典,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自己身体的规律,顺应天地之道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共同实现全民皆医的伟大理想!

祝天下所有人健康快乐!祝所有家庭幸福美满!


整理:刘佳萍      审核:高菊华






欢迎光临 贞明国学经典教育 (https://zm13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