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明国学经典教育

标题: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伤寒论》养生课程之十 [打印本页]

作者: 银川刘佳萍    时间: 2017-9-29 23:13
标题: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伤寒论》养生课程之十
本帖最后由 成都蓬妈黄梅 于 2017-9-30 07:44 编辑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上午的转播义工XXX,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jiehttp://www.zmyx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attach]20128[/attach]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是《伤寒论》养生课程之十,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共同成长!

非常高兴和家人们一起学习《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课程,以文字版本的形式陪伴家人们一起走进经典中医的世界,并亲身实践,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本系列课程的学习是围绕经典《伤寒论》原文学习的一个过程,愿意致力于中医的发展且关爱自己身体的家人们,让我们一起来徜徉在经典中医的海洋中,学习经典文化的瑰宝,感悟生命的真谛!

那好,今天我们继续《伤寒论》原文的学习:

辨脉法第一【原文】

21、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

[attach]20129[/attach]

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老师说:病人脉微而涩的,为医生误治所造成的病变。“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此处不是趺阳脉,而是寸口脉,病人脉微而涩,就是气血虚,气不足则脉微,血不足则脉涩。

造成这个原因是误汗伤阳,误下伤阴,医生误治而导致的。大发其汗,其人亡血,血有形气无形,通过亡血可以见到气之亡,血为阴液,阴虚生内热,恶寒是因为阳虚,通过亡血可以见到气之亡,可知阳气也是衰弱的,所以病当恶寒,后乃发热。致阴阳俱虚,故病人畏寒,接着又发热。

外感中也常常是出现先恶寒后发热,外感病中的“先恶寒后发热”与亡血的先恶寒发热怎么区别?

就在“无休止时”。外感发病迅速,好得也快,而因为医生误治导致的先恶寒后发热,则会无休止时,时间起码在一年以上,这个无休止时不是以天为周期的,观其人恶寒经历冬夏可知,周期时间比较长。夏天天气炎热,却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气寒冷,却想裸露身体。

[attach]20135[/attach]

这样的原因是阴阳俱损,阳气衰弱就畏寒,阴血不足就要发热。五月的天气正值盛夏,阳气趋表,里阳微弱,不能胜阴寒,故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阳气内潜,阴气内弱,不能胜内热,故胃中烦热,意欲裸体减衣。此外,病人尺部脉迟涩,更是营血不足的有力证据。

在临床中,年轻女子为多的不明原因的低热,发热时疲乏,体温三十七度多,烧则十天半月或一两个月,反复去医院检查,没有指标的不正常。

对这种长期低烧,李东桓在《脾胃论》中认为是劳倦的内伤导致的低烧,李东桓也提出了治疗的方法。

我们从伤寒的角度来看,反复低烧的这种脉象是微涩,虽然症状不是特别典型,夏日穿很多衣服,三九天裸露其身,以仲景法诊之,肯定是脉微而涩。

按东桓法以劳倦内伤论治,有效但效果不是很好。学了辨脉法后按照脉微而涩,提示亡血亡气,则调血调气,效果会更好。

通过大发其汗导致卫阳的衰微,生外寒,虽然在夏季,也想穿衣服。大下以后伤其阴,阴液衰弱,阴虚生内热,虽然在11月的冬天也不想穿衣服,以上都是阳微阴弱出现极致时的表现,临床上极端的情况不多,如果仅仅从原文看,表面上告诉我们误汗、误下以后造成了什么情况,进一步深化,误汗大汗伤阳的同时也在伤阴,血汗同源,大汗也肯定伤阴血。

[attach]20131[/attach]

血中物质占总重量的30-40%大部分是水分,出汗多没补充到水分,体表大血管是瘪的。生活中出汗多需要喝水,水液得不到补充,皮肤会出现皱纹。

大下伤阴液的同时也伤阳。年轻体壮的病人经得起汗下,但年老病人稍有误汗误下就会出事,最怕遇到上了年纪的人,身体弱,药用的多,病情复杂,这时开方配伍就要有很好的脉诊基础。

这里面还提到时间的概念,五月盛暑,阳气在表,夏至后45天一阴始生,一阴已经伏于其内。冬至后四十五天,一阳始生,十一月伏阳已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五月胃中虚冷,夏天吃生姜,暖胃散寒祛湿,冬天吃萝卜,冬天阳气在内,不要让阳气在內蓄积成湿热,用萝卜通气。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文中仅提冬夏二季,意在说明机体与自然节气的关系,因为夏季阳气在外,阴气内生,夏天的井水反冷,就是这个缘故。

人体应之,也是阴气在内,阳虚的人一经误汗,则里阳更微,胃中虚冷,阳虚不能胜寒,故而欲着复衣。

[attach]20139[/attach]

冬季阳气在里,所以冬时井水反温,人体应之,亦阳气在里,阴虚的人一经误下,则里阴更弱,胃中烦热,阴虚不能胜热,故而欲裸其身。此时补气血没有固定的方子,脾胃如果伤的不重,则该补气就补气,用四君子汤,该补血就补血,用四物汤;但这时,病人往往脾胃功能不足,虚不受补,则先调理脾胃的功能,最好用的还是仲景的小建中汤,先建中固护中州,建立好脾胃根据地,小建中汤可适当做些变动。

22、【原文】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这段是以脉辨病是在藏还是在府,在里还是在表,在里的脏腑又分表里,以求病邪的位置,再根据病邪的位置定出治疗的原则。

寸口脉象浮而且大,则病在表,但是症状是心下部反而硬满,说明邪已经入里,应该出现的症状是入里化热了,则要出现渴烦。有热属藏者,此处藏当属肺藏和心藏。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假设在胸的话,出现结胸,虽然还没有入肺,但是妨碍到肺了,在心则痞,也会迫于心。

在古代时的心和现在说的心不一样,心口痛指的是胃,痞证是因为脾气的虚热而导致的气滞。

脉浮大本应汗解,可心下反硬说明病邪入里,已经内结了,故不能汗,有热属藏者,不令发汗,也就是可攻下的条件是:脉大,大可兼滑,洪大脉,还应兼实或弦,有劲,不像芤脉那样脉浮而大,没劲。

[attach]20143[/attach]

前提是脉浮而大,心下反硬,入里化热了,但还没有成为结胸,也没有成为痞证,这时应该不是利其小便。

临床中可能觉得入里化热,成为湿热了,很可能去利小便,那么就会大便硬。津液从小便出,不能湿润肠胃,所以大便硬,久泄者以利小便止泻,可用车前子,清道通则谷道实。汗多则热愈,不利尿,而用汗法,外邪客府,用发汗使之排出体表,使外邪从阳明的府转到太阳的表,以汗解之。

也就是说,脉浮而大,属腑者仍用汗法。胃没有成实之前,切切不可攻下,有表在时仍然需要解表。汗多则热愈指汗要出透,出彻底,外邪从表而解了。此处汗法和桂枝汤的汗法有区别,桂枝汤是微汗时间长。

如果这时候出汗不彻底,则汗少便难,出汗要消耗津液,没出彻底,日久消耗津液,不能濡养养胃,则大便难,但是,脉如果迟,那还是不能攻,应该用附子大黄汤和建中汤化裁。

为何很多肾虚的人会有胃热呢?

少阴负趺阳,趺阳是胃脉,少阴是肾。土厚则水深,水深则火藏,火藏则水温,水温则土暖,土暖则足以化食生气,这是常态。胃合成的阳,应该入阴,进去化阴,应该入而入不进去,则肾阳虚者胃热,胃热则消谷善饥。

[attach]20141[/attach]

另一方面,浮游于上,他的根源在于肾阳虚,下焦水太寒,合得不成,可用附子大黄汤。

肾阳虚表现在:

第一、能吃;

第二、胃热表现在口腔上,口腔中有异味,口臭;

第三、舌红苔黄;

第四、虽说肾虚但胃热,中焦热浮游于上面。如果确定明显的是肾阳虚胃热,肾阳虚的脉尺部沉迟,胃热的脉右关洪大,条件都符合的话,这种人右尺必然也出现浮大脉,左尺沉迟,右尺浮大,右关洪大。

如属热结于里的,治疗时不可使用发汗方法;热邪炽盛的,也不可使用利小便法,因为小便一多,大便就会燥硬。汗出较多则邪有出路,邪去则热退而病愈,反之汗出太少,则邪不得外泄,热邪伤津,也会导致大便困难。

这时可酌用下法治疗,但是如见到迟脉,则不可使用攻下的方法。

本条揭示热症发汗、利水法的禁例与热症汗多、汗少的不同机转。

[attach]20140[/attach]

浮大脉一般主病在表,不应该心下硬,现在反而见到心下硬,这时对浮大脉就应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机械地视为表脉。

心下硬而脉浮大,当是阳热之邪结于胸脘部位。所谓入脏,就是指热邪在里,所以不可治以汗法。

所谓属腑,又是指在里的阳热炽盛,由于热盛最易耗伤津液,所以也不可渗利小便。

假使误用渗利,而致小便过多,那么津液外泄,就必然引起大便燥硬。关于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又是指出阳热症候可能发生的两种情况:

一是汗多则邪有出路,热可随汗而解;二是汗少而邪不得外泄,热邪耗津可引起大便困难。

治疗这种便难,当然可以酌用清热通下方法,不过还须结合脉象,如果脉迟,标志着营阴不足,那么攻下方法又当慎用。

今天学习了辨脉法两条内容,都说到发汗与否的问题,其实,在实际的生活中,当身体不适的时候,特别是着凉伤风感冒,老年人常说发发汗就好了,这就是基本的身体康复的一个自保现象。

[attach]20142[/attach]

似乎不会分得那么细,不像我们学习辨脉法如此地结合脉象来具体分析,但大方向还都是一致的。我们说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良医,说的也就是掌握基本的身体养护。

当遇到身体不适,能够掌握一些基本常识,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的平衡,而脉象的变化,发汗的与否,以及和脏腑的关联,这些都是在实践中身体不断去可以感知到的。

那么学习伤寒论辨脉法的过程,就是在对自身不断熟悉的过程,否则,即使是医生,也会有误判的时候,有谁会比你自己更熟悉自己的身体呢?

下节课程我们继续学习辨脉法后面的条文,那么在学习《伤寒论》这部经典的同时,让我们还是先进行原文素读,同时也可以对我们育心经典的其他几部经典《神农本草经》《难经》《黄帝内经》等全面地熟悉,以便我们对祖国中医文化瑰宝的学习更加地有切身感受!

为了更好地学习,还是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小小的任务。(不强求,自觉自在就好。)

第一、通读《伤寒论》原文。

第二、每天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第三、学习中医,就从点滴做起,观念改变,比治疗更有效!

[attach]20133[/attach]

好,今天上午的学习就到此结束,谢谢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下周我们接着学习!

让我们一起加油,好好学习祖宗留下来的瑰宝——《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四大中医宝典,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自己身体的规律,顺应天地之道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共同实现全民皆医的伟大理想!

祝天下所有人健康快乐!祝所有家庭幸福美满!


整理:刘佳萍    审核:高菊华






欢迎光临 贞明国学经典教育 (https://zm13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