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之九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是《<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之九。
非常高兴和亲爱的家人们一起学习中医养生之道,《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课程,以文字版本的形式陪伴家人们一起走进经典中医的世界,并亲身实践,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愿意致力于中医的发展且关爱自己身体的家人们,让我们一起来徜徉在经典中医的海洋中,学习经典文化的瑰宝,感悟生命的真谛!
那好,今天我们继续《伤寒论》原文的学习:
辨脉法第一【原文】
15、师曰:立夏脉洪大,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我们经常说天人合一,当身体和大自然合而为一的时候,随着季节的变化身体相应地进行调节,就如本条所阐述的脉象与四时的关系一样。当人体正气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在脉象上,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不同变化。在某一季节里,就应当具有某一季节的脉象,才是正常的平脉。如果脉能根据季节的变化而随时,就是有病也不会太重,而且容易痊愈。
一如我们所说的重在当下,脉来应时,表示正气充实,虽一时不慎,外感客邪而病,但体内尚无大的变化,所以知病可自愈。所以老师说:病人在立夏出现洪大脉,为夏令本应见的脉象。此时,若病人出现身体疼痛重,必须用发汗法治疗;若第二天身体已经不疼重了,则无须再发汗了;若全身畅汗者,第二天病就会解除。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立夏季节见脉象洪大,是夏令本脉。
脉能应时,表示正气充足,能够顺应时令变化,故知道病当痊愈。其他季节的脉象亦可依此类推。我们一直倡导的顺应四时,顺势而为,在身体养护以及生活事业中都是一样的道理。知道了身体的变化和季节的对应,也就不会妄自作为,从而达到随时而能中的状态。
【原文】
16、问曰:凡病预知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知道病是什么时候得的,什么时候痊愈,这也是建立在对身体的熟知、对阴阳的了解前提下,日中得病者,阳受之,夜半得病者,阴受之。阳不和,得阴则和,是解以夜半;阴不和,得阳则和,是解以日中。用阳和阴,用阴和阳。阴阳调和自然也就身体安康,平和状态才是健康,所以《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通达了天地大道,自然中和万物,病自愈。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好像到达了“久病成医”的状态,结合本条的条文会发现,很多人活了一辈子,经历的病痛多了,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切身体会或者说是人生经验,于是,身体也会用某种方式给到暗示,他们不担心也不惧怕,而是胸有成竹地知道什么时候病好,包括该如何调理或者何时用药,这些经历有时候比临床医生都更清楚,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医生。
只是,我们是选择经历些病痛才明白,还是对自己多些关爱多去学习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中医知识,当然,明白的早晚和自己的健康是有着直接的联系,一切在己。
17、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本条以浮沉迟数四脉,判断病变的部位。寸口脉浮的为病在表,脉沉的为病在里,脉数的为病在腑,脉迟的为病在脏。若有迟脉出现,即病在脏。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任何一个部位都和身体是一个整体,哪里不舒服了,当显现在脉象上的时候,是在表还是在里,是在脏还是在腑,辨别施治,才不至于延误时机或者治不对症。
最近的新闻报道说到有关感冒治疗致死的案例比比皆是,也许我们都会感觉感冒不小菜一碟吗,随便点滴下或者感冒药吃吃就好了。可是,很多疾病最开始都是由感冒引起的,也许你重视了,采取了正确的方式,痊愈很快,而方法不当,不仅仅是发展为扁桃体炎、心肌、肾炎、肺炎、脑膜炎、鼻炎等病变,短时间致死的案例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原文】
18、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本条讲趺阳脉和少阴脉合参,可以确诊病变部位,与推断病势的发展趋向。趺阳脉浮而且涩,少阴脉如常的,这是病变在脾,照理应当发生下利。 怎么知道的呢?
如果脉浮而大,则是气实血虚,现在趺阳脉并不浮大,却是浮涩而不畅,所以知道为脾胃气虚。因为少阴脉弦又现浮象,乃调和无病之症,所以说少阴脉如常。如果反见脉滑而数,则为火热内伤经脉,将发生便下脓血。这里需要注意浮涩与浮大不同,如果脉浮大,就属于气实血虚,切不可与浮而涩相混。
为什么说少阴脉弦而浮,是少阴无病?
这是因为弦脉属肝属木,浮脉属肺属金,少阴脉现弦浮,是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子母相生,经气调和,所以说少阴如常。如果少阴脉反而见到滑数,则是下焦有热的明症,火热内伤经脉,又可能发生下利脓血的变症。
【原文】
19、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此条是论述太阳病表实症的脉症治法。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风邪外受,紧为寒邪外束,浮紧并见,为风寒侵表之象,卫气就会被风邪所伤,而营气则会被寒邪所伤。
营气、卫气皆病,骨节疼痛就会出现,这是风寒袭表,经气不畅所致,所以应当采用发汗法治疗。脉象浮紧,是太阳表实症的主脉。由于风寒外束,荣卫受病,以致经气凝滞,所以骨节烦疼,邪既在表,当然须用发汗方法。
【原文】
20、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
何以言之?
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故迟缓之脉为常。若脉浮数,则为医妄下,伤胃动脾,邪气乘虚内陷也。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在表之时,脉浮而数也,因下里虚,荣卫内陷,邪客于脾,以数则动脾。
今数先微,则是脾邪先陷于里也,胃虚脾热,津液干少,大便必硬。
《针经》曰∶脾病善噫,得后出余气,则快然而衰,今脾客邪热,故气噫而除。脾能消磨水谷,今邪气独留于脾,脾气不治,心中虽饥而不能杀谷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为热烁,故潮热而发渴也。
趺阳之脉,本迟而缓,因下之后,变为浮数,荣卫内陷,数复改微,是脉因前后度数如法,邪热内陷于脾,而心中善饥也。数脉不时者,为数当改微,而复不微,如此则是邪气不传于里,但郁于荣卫之中,必出自肌皮,为恶疮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伤寒论》后大给家推荐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这本书,还记得下面这幅图吧?
让自己的身体处于中和的状态如图所示,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阴阳平和之道。这一节课程中,我们讲到了阴阳,以及脉象和四季的相互关系,彼此和谐,从而达到中和的状态,则人不生病。即使是偶有风邪入侵,身体也会自我平衡,而不担心病何时愈,那种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自然而然的自在活法,更是了解自己融入自然,得天地之气而会养生者也!
在今年炎热的夏季,你可感受到自己的脉是否洪大?又有没有感受到立秋后脉象的变化?
也许在没有学习《伤寒论》的时候,根本不会注意身体的脉象变化,而越是学习,越发现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也许通过如此的方式来懂得自己的身体,不仅仅是健康的法门,或许佛祖的三问,我们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真正用心去感知自己的身心,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期待下次课程我们继续进行辨脉法的学习,不断地认识并找到我们自己!
让我们一起加油,好好学习祖宗留下来的瑰宝——《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四大中医宝典,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自己身体的规律,顺应天地之道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共同实现全民皆医的伟大理想!
祝天下所有人健康快乐!祝所有家庭幸福美满!
【整理:蔡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