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贞明日课堂】深圳蒋大军《汲取经典智慧 做好言传身教》上

[复制链接]
查看: 3328|回复: 0

80

主题

286

帖子

1057

积分

贞明VIP用户

积分
1057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5:0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京彭善珍 于 2016-8-15 15:53 编辑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深圳的俊俊爸蒋大军。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今天我和家人们分享《汲取经典智慧 做好言传身教》(上)。

很高兴今天又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孩子教育方面的话题。记得2月底我跟大家交流了《当代家庭教育,最应该教育的是父母》的话题,就“为什么说当代家庭教育最应该教育的是父母?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当代父母?走进育心、走进贞明,做智慧型父母。”三个方面的问题跟大家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思考和体会。

今天还是想继续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话题,进入育心学习的家人们都知道赖老师的《复印机说》,在那篇学说中,赖老师提出了“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的理论。要保证孩子这个复印件不出问题,我们做父母的这个原件以及家庭这台复印机首先就要保证没有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中国从古至今历来都十分强调“言传身教”,而且强调“身教”要重于“言传”。我们从“孟母三迁”、梁启超培养9个儿女个个成才等故事中可以看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好言传身教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巨大。


谈到这个问题,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梁启超培养9个子女个个成才的例子。我们都知道,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广东新会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虽然只活了56岁,但是却取得了非常大的个人成就,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我们上学时应该都学过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里面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至今仍然影响激励着青年人积极进取。

梁启超先生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他的9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个个成才。长子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1948年,梁思成以建筑学上的开拓式研究当选为当时民国政府的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次子梁思永以考古学上的开拓式研究,同时当选为院士,后来他们兄弟二人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他的梁氏子女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也都各有建树。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三子梁思忠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在淞沪会战中表现突出;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三女梁思懿从事社会活动;四女梁思宁受三姐影响,也投身抗战;五子梁思礼在梁启超去世那一年只有5岁,1993年,研究火箭控制系统的梁思礼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在中国是极为罕见的。

为什么梁启超先生的9个子女都能够个个成才呢?这与他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梁启超先生不仅自己性格坚毅、刚强正直、治学严谨、勤奋刻苦,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一生留下了2000多封信,其中有300多封是写给他的夫人和子女的,在信中他总是事无巨细地与孩子们沟通治学、生活、婚姻等等方面的问题。

梁启超先生的次子梁思永在年近九旬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到:“他还常常想起父亲,觉得他的父亲与孩子们之间,除父亲与子女之情外,还是知心的朋友。孩子们提出不解的问题及个人前途的选择,这一切父亲均能逐个给以详尽地解答并予以鼓励。除了谈及这些之外,他更关注对子女们人格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在这方面他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循循善诱。”


除了梁启超先生言传身教培养子女成才的例子之外,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本月初刚刚因病去世的中国工程院牛憨笨院士也是这方面的榜样。牛院士是中国杰出的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原任我们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光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牛院士为我们国家的国防科工等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牛院士生活简朴,但他却自2005年开始每年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设立奖学金,专门奖励那些有志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的年轻学子,牛院士对待科研和教学极为认真负责,他的两个子女在他的影响下也个个成才,儿子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女儿是西安交大的教授。

在育心也有很多这样的榜样。比如我们熟悉的赖老师,赖老师十年如一日的呕心沥血编撰经典教材、总结137累积法,不畏艰难、全身心地传播国学经典,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奋斗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和带动了他的女儿赖思佳,培养了赖思佳的优秀。还有我们贞明的总指导师玉英老师,以及平台上的建琴老师、爱华老师、菊华老师、俪臻老师等等很多妈妈们,也正是因为她们的用心和言传身教,才培养和造就了她们孩子的优秀。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父母和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时间最长,因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一出生,他心灵上那块土地是荒芜的,父母是这块土地上的第一个播种者,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子。《三字经》中说:“子不教,父之过”,因此,为人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可不能不慎重、不能不努力去做好啊!

二、汲取经典智慧,做好言传身教。


我们知道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十分大,那么,做父母的应该要怎样去做好“言传身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榜样呢?

我们探究古今中外一些杰出人物父母的育儿之道,往往会发现,这些杰出人物的父母无论是有知识的,还是没有多少知识、甚至不识字的,他们都十分重视德育、重视对孩子人格品德的培养,往往会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孩子立身处世、自立自强的能力,打牢了孩子一辈子的根基。

前段时间,一则《“神童”17岁考进中科院却遭退学》的新闻撩拨起了国人的神经。新闻中的主人公魏永康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如此励志的故事在2003年嘎然而止,像古代“伤仲永”一样,神童魏永康却没有在长大后依旧延续神奇,2003年7月,已经读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有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而魏永康走到如此境地的原因跟他母亲有很大的关系,他的母亲曾学梅从小就非常注意孩子的“智商”教育,而几乎完全忽视了对孩子的“情商”教育。除了学习,家里的任何事情都不让孩子插手,挤牙膏、洗脸、洗澡、洗衣服等等都是家长的事,甚至为了让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

从小学到大学,曾学梅都是一路陪读,孩子的生活都是她一手包办。在曾学梅的意识里,她的儿子那么聪明,生活自理是很快就能学会的。可是17岁的魏永康读研究生后在没有曾学梅陪读的情况下却完全失控了,他没有办法完全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活上是一团糟,没有同学愿意跟他住同一个寝室,学习上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却忘了参加考试和写毕业论文这样重要的事,而没写毕业论文也就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

更让人匪夷所思和寒心的是当曾学梅知道这个消息后,赶到中科院,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还指着旁边车水马龙的道路,让儿子去被车撞死。她对她儿子说:“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

当时看了这则新闻,不知大家的感受怎么样?

我当时的感受是一个伟大但又愚蠢的母亲带出了一个可怜的儿子,说曾学梅是伟大的,那是因为她为了孩子的成才完全放弃了自我,10多年的艰辛让人唏嘘不已!说她愚蠢是因为她不明白终有一天她会老去、她的孩子不可能在他的庇护下生活一辈子。说魏永康可怜是因为他遇上了这样一位有些知识但却没文化的母亲,以至于生活能力的缺失让有高智商的他却很难融入社会。

相信很多人的感受跟我也差不多吧!现实中还有好多父母葬送孩子快乐、幸福甚至生命的例子,由于家庭教育方向的偏离,由于当前社会、学校教育重“智育”不重“德育”的畸形发展,导致学生跳楼自杀、北大学子弑母案、投毒案、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等悲剧的不时发生。

当我们反思这些悲剧发生的时候,当我们发现身边不少孩子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等问题的时候,不知大家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我们做父母的,是否要反思一下现在的教育,反思一下自己的言传身教?

我们的古人一直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家庭教育注重从孩子的根基抓起,帮助孩子打好做人的“地基”。我们都知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人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学识越高,反而危害社会越大。

而做人的标准,我们的老祖宗在经典中早就给我们总结好了,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就是“八德”。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八德”,不管他身处什么岗位,有没有多少学识,做出了多少成就,他都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充满正能量的人、能享受人生幸福的人!


赖老师在《大易教育:一场价值百万的儿童教育演讲》中也谈到了“德”的重要性。赖老师讲,一个人如果不会唱歌、不会跳舞,谁也不会说他不是人;但是如果一个人无德,不孝、不悌、不忠、不信,那么他还是不是人?不孝子孙,你生他养他做什么?不忠不信的人,哪个敢跟他交朋友?哪个企业敢用这样的员工?

《易经》坤卦中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无德的人,即使靠投机取巧一时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

《大学》中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是强调“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中庸》中讲:“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也是讲到:“有大德的人,一定会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得到其应有的物质利益(禄)和精神利益(名),也一定会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寿)。”

《论语》中讲:“德不孤,必有邻。”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太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这些经典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德”是多么的重要。天下的父母应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才”,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废材”。要想让孩子成为“人中之才”,首先还是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成为一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要认真学习经典,从经典中汲取为人处事的智慧,并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一)要在“孝悌”上给孩子做榜样,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孝”,是指对父母的关爱;“悌”,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论语.学而》篇中“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确立了。孝敬父母,对兄弟姐妹友爱,是做人的根本。)

我们下面看看“孝”字和“教”字的解字。

“孝”,上“老”,下“子”,谓之“孝”。也就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延续性,每个人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你今天是小辈,明天就是长辈,你今天不孝敬你的长辈,那么你怎么能指望当你变老的时候,你的小辈来孝敬你呢?

“教”,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就是要从孝开始,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对长辈的尊重,同时也培养孩子对传统的尊重。身为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孝顺,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不爱父母的人,怎么会去爱别人。这就是《孝经》里面说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的意思。

100多年前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导致“孝悌”的观念也淡化了很多。但是我们学习国学经典,应该都知道“孝悌”绝对不是教条,它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增广贤文》中讲“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乌鸦和羊这些动物都懂得感恩自己的父母,何况我们人呢?

我们现在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轻生的报道,一些孩子完全不顾及父母、亲人的感受,遇到一些挫折就想不通,就选择轻生,如果他们从小诵读《孝经》,明白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道理,相信就不会那么轻易选择轻生这条路吧。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十分注意我们孝心的培养,一家人吃饭的时候,爷爷奶奶没有上桌父母和我们都是不能动筷子的,吃什么东西也是先给爷爷奶奶分好才会分给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也是大的要让着一点小的,而小的也比较听大的。由于从小有了“孝悌”的观念,我在我的孩子稍微懂事以后也不由自主地用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俊俊的爷爷奶奶和外婆在我们家住的时候,他五六岁时就懂得吃水果或别的东西时先拿一块给爷爷奶奶和外婆吃,平时吃饭也是很开心地帮忙给大家盛饭。

我想,我们做父母的应该要通过言传身教从小在孩子的心田上种下“孝悌”的种子,培养他们的感恩心,这样既为孩子打下德行的基础,也让优良的家风绵延不绝。


(二)要在“忠恕”上给孩子做榜样,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物以稀为贵,不少孩子从小享受的就是娇生惯养,在祖辈父辈地精心呵护下,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从不懂得承让和宽容,自然而然,有些就生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独大的性格。

可是长大了,离开父母和家人的庇护,走进社会才发现原来社会上的人不是个个都会顺着他的,自己也不能总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的,时间长了难免就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轻者感到巨大落差,重者觉得很难融入社会,从而导致消极堕落,甚至感觉不到人生的意义。

《中庸》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要懂得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将心比心。

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和合作意识十分重要,人是社会性动物,孩子最终是需要走进社会的,到社会上就需要融入团队,与人合作。我们小的时候大部分的家庭至少还有两个孩子,兄弟姐妹之间在成长的过程中还会慢慢形成一些互相理解宽容的意识,懂得一些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但是现在大部分的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里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碰撞磨合,加之长辈如果过于宠爱的话,孩子的“忠恕”之道和宽容之心就不是那么容易培养起来,以后孩子进入社会适应起来就会困难一些。

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在社会上与人交往中都要怀着宽恕之心,给孩子树立好和谐相处的榜样,这样孩子也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养成“宽容心”。我们知道宽容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更加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的。


(三)要在“知耻”上给孩子做榜样,培养孩子的明辨心。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后,小小年纪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早恋、打架斗殴、逃学、偷盗等等。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出现这类问题呢?就是因为这些孩子没学会辨别是非,辨不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对自身的行为不懂得反省。

《易经》里面讲:“蒙以养正”,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要养正他的心、气、志,那么如何养正孩子的心、气、志呢?是不是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对社会有益的,什么是对社会有害的。只有引导孩子懂得明辨是非,才能促使他更好地朝正的方向发展。

辨别是非在古圣先贤的眼里就是要懂得“知耻”。《孟子·尽心上》有一句话:“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这就是讲做人必须要明是非。“知耻”就是要有羞耻心,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标准,一条底线。一个人有羞耻心、有底线,他才会自律,才不会去做不道德或招致耻辱的事;在他做了错事的时候就会感觉于心不安,知道努力去改正。相反,人如果无耻,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不可救药。

大家也知道,近些年来,毒奶粉、苏丹红、孔雀绿、潲水油等等食品事件层出不穷,造成这些事件的那些经营者就是没有“知耻”之心,没有道德的底线,没有良心,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这样的人自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会遭到道德的唾弃!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让人尊敬的人,从小就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知耻”之心,让他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让他懂得分清善恶美丑。


赖老师在《家长责任说》里面讲:“孩子总是依赖大人的,孩子不听话,无非是大人惯的。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父母允许其存在,是‘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这些难道不是父母从小养成的吗?”

我们做父母的责任何其大矣!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何其重要矣!

很庆幸我有缘走进育心,在这里收获“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的教育理念,在这里陪同孩子系统学习国学经典,在这里汲取圣贤的智慧滋养自己、滋养孩子,从而明己明人。

很感恩赖老师用心编撰的育心经典教材,总结的137累积法,让我和孩子能够如此轻松系统地学习国学经典。很感恩玉英老师搭建的贞明学习平台,让我这样众多的普通爸爸妈妈们都能在这里承担、学习,收获个人、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幸福!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感恩赖老师、感恩玉英老师,感恩家人们的聆听!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让我们一起在贞明这所没有围墙的父母大学,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积小成高大。我们也期待更多智慧父母的加入,让我们一起育心,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幸福快乐每一天!多学习,多正音,多努力,多付出!坚持读经,相约十年!我们一起努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