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贞明育心经典】《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二讲)

[复制链接]
查看: 3918|回复: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1:3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温州辰妈高雄伟 于 2016-8-19 12:17 编辑

我今天分享的是《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二讲),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共同成长!
上次课我们讲到上古天真论,前几句话:“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用了二十四个字来讲了一个在古代非常厉害的一个人--黄帝的一生。

《黄帝内经》每一个字里面所蕴含着天地的道理太深刻了。那么道和理又有什么区别呢?

道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要用你的心去悟的,而理是看得见的,理呢,你看它是个玉字边儿,就是古代雕琢玉石的时候呢,要顺着玉石的那个纹路去治玉,这个玉石流露出来的那个纹路,就是理,你顺着这个茬儿治玉就比较省力,这叫理,所以道和理是不一样的。   

一天,黄帝问他的天师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也就是,上古的那个年代,人活到一百岁了动作还没有衰退衰减衰弱。

我们先讲一下"动"和"作"啊,经常说“动”和“作”,“动”是“动”,“作”是“作”,它们是不一样的。

动是什么意思呢?

繁体字的"动"怎么写?

動。

它左边是个重力的"重",右边是个“发力”的“力”,这个重呢,其实就和我们脚后跟有关系,我们脚后跟叫"踵"。道家叫“踵息”,脚后跟还会呼吸。所谓“动”是指脚后跟发力,所谓“作”呢,一单立人一个"乍",它指动手,就是人的五指乍开,叫"作"。
为什么说“动作不衰”?

一般人,我们有一句话叫"人老先老腿",为什么呢?

就是人气血不够了,为了心脑脏腑气血的需要,他就牺牲他的末梢,就是人的腿脚开始不灵便了,手也不灵巧了。可是,上古之人活到一百岁,腿脚、手一点儿都没有衰弱的迹象,就叫“动作不衰”。

所以,你可以看很多人身体不好的时候,比如说糖尿病人,他可能最开始的时候受伤的就是脚。你看蜥蜴,有危险的时候,先“啪”,尾巴断了。人到气血不足,需要保全自己的时候,先牺牲自己的肢体。

现代西方人在那种健身房里都是锻炼四肢,不锻炼内脏的。他们在健体,美其名曰“健身”。其实身和体是不一样的,身是身躯躯干,体是四体不勤的体,是指我们的四肢。所以,“动作不衰”指的是他们的腿脚、手都很灵便,腿脚和手灵便的原因在于他们的身躯也是健康的,气血是充足的。

我们来讲讲“动作不衰”。黄帝说在那个时候,就三四千年前,上古的时候的人动作不衰,而“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黄帝说他那个年代,年半百,五十岁不到,然后动作皆衰,腿也走不动路了,迈不开腿了,手也是捏不了精细的东西,捏不住了,动作皆衰了,这是因为时代变化造成的呢?还是人失之耶?

失之耶?

失之是什么?

失道,还是人违背了自然变化的规律,或者是,人没有掌握自然变化规律呢?这是黄帝的问题。

显然他已经知道,肯定是人违背了规律。

他的天师歧伯就回答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说上古时候的人,其知道者,“知”和“道”,知道知道,就是知这个道。

所谓道,我们就简单把他说成自然变化的规律。你顺着这个规律走,或你想顺着规律走的前提是你知道的,自然界变化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可是,我们现在人都是一拍脑门把自己的那种臆想妄想,按照自己的臆想妄想去做,而这种臆想妄想往往是违背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所以,上古的人,“其知道者”,那些知道自然天地变化规律的人,首先他知道。

第二呢,了解了这个变化规律,他怎么去做呢?

道是天道,法是人立的法,三点水,一个去。

为什么叫三点水一个去呢?

从道家传承来讲,我们强调四个字,叫道、法、术、器。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你怎么跟着天道去做,有善法,有恶法,你违背天道的那个法就是恶法。然后,术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器是指有形的物质,或者有形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二层次叫“术”,第三个层次叫“法”。法就是你取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开的车本来就是用来走路的,你非要在水上走,你开着很好的车,驾驶技术也很好,你走的是国道,二级公路,我开的是高速公路,叫取法。那谁先到?那就又不一定了,是吧?那话说回来了,你又开着奥迪,你驾驶技术很好,你又上着高速公路,你先到吗?

那也不一定。
最后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最关键的,道。知道有个成语叫"南辕北辙"吗?你开的是奥迪,驾驶技术又好,走的又是高速公路,可是你往莫斯科那个方向开了,咱俩谁先到广州?

我开的奥拓,我技术也烂,我走的是羊肠小道,可是我的方向是对的。我们现在人关注的都是这些物质技术条件上的事情,没有人关心道,没有人关心那个大方向。

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于术数” 这句话,这个术呢就代表这个占卜。“和于术数”的“和”呢,就是一个“禾”字边,和平的“和”,和谐社会的“和”。基本上来讲,这就是一个预测未来的一种本事,就是通过打卦这种计算,去找一些适合或不适合做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中医把数字分为阴阳,奇数为阳,"13579",偶数为阴。为什么这样分呢?跟古代生殖崇拜有关。
"1"像啥?
像男根,"0"像女阴。

另外你把这三个点儿,一个点儿,五个点儿摆开以后,他是一个锐角,三,进攻型的方阵。
你把四摆哪儿?
八摆那儿?

四平八稳,是个防御型的,所以这就分成阴阳。天地变化的阴阳你是可见的,这些数字变化阴阳你不懂吧?
我告诉你,你若阳气特别旺,你选个阴数,这叫和;你这个阳气不足呢,你选个阳数,对吧?
这叫做"和于术数"。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特别提到的术数啊,前面那个“shu”呢,是技术的“术”,后面那个“shu”呢,是算数的“数”,前面那个呢,是一个木字加一点,右边这个呢,第二个“shu”呢是一个“米”,下面一个“女”,然后一个教字那边,对不对?
那,这两个术数是不一样的?

当然不一样了!

这个木字加一点是简体字,繁体字“術”,它左边是一个双人旁,中间是一个术,边儿上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行走行的那一边儿。它泛指的是我们说的谋生的技术或者是谋生的这种职业。
上次我们讲了,人、术不可不慎,就是人一选择职业一定要谨慎,中国古代选择标准是:选择这个职业不光为了糊口,还要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你选择的职业整天就是在对你的身心造成伤害的话,那这个术宁可不要做它。

其实很多人在工作時都充满了焦虑,有些人甚至充满了仇恨、恐惧、愤怒,所有不好的情绪都是因为这个工作给他带来的,最后可能做了一辈子工作,却带着一身的伤病,或者中间就半途而废了,没来得及做一辈子工作。所以孟子说术不可不慎,就是说一定要选择那些让你发自内心,就是关爱自己关爱人的这种工作,而不是去做那些弓箭啊,怎么想把人弄死啊,以此为乐的这种工作。

另外,你就要选择身心统一的工作,所谓言不由衷,这种发自内心的不高兴说不出来,发自内心的不高兴又表达不出来的这种工作对你还是一种伤害。这就说到了刚才我们讲那个选择的职业,职业的话呢,古代如果选择一些跟自己内心相矛盾、相抵触的职业的话,这些都是最下贱的职业,是最不建议让人去选择的。

古代就是把这种幽灵、娼妓放在下九流,最低等的职业,他不是以人的收入来衡定,我们看到很多喜剧演员,他本身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但是他本人却是一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

古今中外都是啊,你看外国的那个憨豆先生,还有咱们香港的周星驰,还有那个跳楼自杀的张国荣,这些都是给大家带来很多欢乐笑声的演员,但是最后自己却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还有那个林黛玉,就是那个陈晓旭,她是很典型的,我估计她后来一辈子都没走出来。

但是有些人认为她追求的东西,她认为是一种成功,她认为她是一种成功,所以你死了也无所谓,但道家的观点是什么?

生命是最宝贵不可替代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你觉得我演了个林黛玉,我就这个传神了,把林黛玉的那种状态给表达出来了,然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那是你价值观的问题。

前面一句话叫法于阴阳,阴阳我们讲了,是看得见的,四季的变化是阴阳,昼夜的变化也是阴阳,你顺着他去调整自己的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都是顺应阴阳。

但有些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或者是你没法想象的呢,古人就告诉你了,数字里面也有阴阳,你也去顺它,一三五七九,奇数,是阳,二四六八零为阴,偶数为阴,这样的话,你在选择日子、选择时辰的时候,都可以去选择自己认为吉祥的数字啊,都可以去调整阴阳。

那比如说我是一个阳人,就是阴阳的阳啊,我阳气比较足,那我应该是选择阳的数字来顺应自己呢,还是选择一个阴的数字来补贴自己呢?
那也要分你要干什么。

如果是天亮了,你要出去,去拼搏,去工作,去奋斗,那你就应该选择阳的数字,火上要浇点儿油,助推器。但到晚上了,该休息了,该避藏的时候,或者是外边环境不好,风刀霜剑严相逼,我准备收敛一下,那时候就要选着点儿阴的数字,取决于你要干什么。

让我们一起加油,好好学习祖宗留下来的瑰宝——《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四大中医宝典,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自己身体的规律,顺应天地之道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共同实现全民皆医的伟大理想!
祝天下所有人健康快乐!祝所有家庭幸福美满!

整理:高雄伟       审核:高菊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