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十五)

[复制链接]
查看: 2903|回复: 0

83

主题

204

帖子

166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67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21:4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十五)
亲爱的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上午的转播义工***,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jiehttp://www.zmyx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是《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课程第十五,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共同成长!

中医养生系列课程,以文字版本的形式陪伴家人们一起走进经典中医的世界,并亲身实践,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本系列课程的文字版本是围绕经典《伤寒论》原文学习的一个过程,愿意致力于中医的发展且关爱自己身体的家人们,让我们一起来徜徉在经典中医的海洋中,学习经典文化的瑰宝,感悟生命的真谛!

上一节课我们进入了《伤寒论》平脉法的学习,对于“平”的含义有三种参考:一是治国平天下之意,二是平常之正常脉象之意,三是评论脉法之意。

似乎三种说法都有道理,中国汉字的奇妙之处就在这里,意味无穷,却又不拘泥于任何时空,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便是经典!
我们接着开始学习平脉法第一条,以问答方式揭示平脉的总纲。

脉的搏动是与营卫气血的流行分不开的,而营卫气血的流行又必须借助于肺气的呼吸出入,才能循环不息,故有肺朝百脉之称。
人与天地相参,四时气候的转变,对人体发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脉也必应乎四时而有所不同,如春为弦脉,夏为洪脉,秋为浮脉,冬为沉脉等。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了不同季节与之相应的脉象,是属正常脉象,这种随时随道的身体变化规律,更是适应大自然的自然之道。
没有一成不变的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便是道法自然。掌握住了这个核心,医家乃至自己,对于身体的情况感知,通过脉象和季节的关联有效知悉。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伤寒论》平脉法第二篇:
2原文: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本条是从呼吸时脉搏的快慢,来测身体的内外虚实。以平常人的正常呼吸,来衡量脉搏的快慢疾徐,和身体健康与否的关系,所以说“呼吸者,脉之头也”。

就是说呼吸和脉象之间是有一个标准的。“头”就是先头和标准的意思。

人的一呼一吸,反应在脉搏的跳动快慢,其他经书上都有阐述,例如《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第十三说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这里就说到了平人这个概念,就是平常人的呼吸。

来疾去迟,来迟去疾,是以呼出为来,吸入为去,“疾”的意思就是有余而实,“迟”的意思是不足而虚,故来疾去迟为外实内虚,来迟去疾为外虚内实。


这也就是老师说的:人之呼吸,是计算脉搏的标准。初按脉搏时,脉来得快去得慢,这是呼气时脉快而吸气时脉慢,叫做“内虚外实”。

初按脉搏时,脉来得慢去得快,这是呼气时脉慢而吸气时脉快,叫做“内实外虚”。总的精神,脉搏与呼吸必须调匀,不疾不迟,才是无病健康的状态。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看出,呼吸之间,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体情况。

一阴一阳之谓道。记得有一首歌曲叫《醒来》,里面就有一句歌词:“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
当我们调整我们的身心一念,就可以呼吸自如,那么,生死健康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很多人会感觉生病了找医生,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良医。

3【原文】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中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我们经常说到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这三个层次之分说的是医者之格局,当然在这里上、中、下,主要就是指医生的水平有高低之分。
原文问:高明的医生,通过察言观色便能知道病情,一般的医生,通过问诊就能知道病情,水平低下的医生通过诊脉才能知道病情。这是什么道理呢?请老师赐教。

老师回答:若病人家属来请医生时说:病人发热厉害,身体疼痛,却能自然安睡。到病人家后诊病人的脉为沉而迟,知道疾病将要痊愈。那么医生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呢?

患者发热、身体疼痛,是表症,表症脉应浮大,现在脉反见沉迟,为表症而得里脉,由此可知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若病人说腹部突然疼痛,却能安然自坐,切其脉为浮大,也可知道疾病将愈。医生又是根据什么知道的呢?这是因为,患者腹内疼痛,是病在里,里有病脉应当沉而细,现脉浮大,是阴症而见阳脉,为正复邪退之兆,故得知疾病将愈。
本条主要讲脉症合参,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和脉象来推断病什么时候可以痊愈。当病人发热身疼,表现在脉搏浮大,则说明表邪尚盛,可是现在病人能够踏实的安卧,脉象也不是浮大而是沉迟,这就说明正气在逐渐恢复,邪气正在消减的现象,所以医生看后就通过病人的脉象和症状表现来判定得知病人无碍,快要康复病愈。

这里所说的脉沉迟与浮大是相对而言,不是里虚寒的沉迟。

“太阳病篇”有“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与“脉沉者,急温之”等条文,可以联系起来理解。
病人主诉腹部突然疼痛,如果疼痛非常剧烈,必不能安然自坐,脉搏也应该是沉细,而现在病人自坐,而脉又浮大,足以证明里气已和,所以可以判断为病将愈。

本条说到“病家云发热身体痛,病人云腹中卒痛。”这些都属于问而知之;“而病人自卧,病人自坐。”则属于望而知之;“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今脉浮大,故知愈也。”属于切而知之。

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法,这里用到了三诊,中医的辨证施治,就是在面对病人的时候脉症合参,才不会误诊误判,这也是作为一个中医不断发扬传承中医瑰宝的基本,上中下不同的医者分类,更是告诉了我们在中医的领域,以人为本,精益求精的医者风范,更是做人的标准,犹如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一般,一切皆有道。遵道而行,健康自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良医,本着这样的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也是要对自己负责的,所以,学习中医人人有责,人人皆医更是中医的发展方向。

当我们面对中华五千年的经典,特别是中医宝典的时候,是不是升起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呢?尽管很多人,已经对自己的身体逐渐地疏远,似乎生病已经不是自己的事情了,仿佛生病就是医生要去解决的问题,可是,病痛难道不是要自己承受吗?
而我们现在人经常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即使是面临生命的痛苦,也依然是习惯性地把自己交给医生,殊不知,我们自己身上就有最好的免疫系统。

当我们真正去关爱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脉学不就是在每天给到我们健康的养护指南吗?

如果我们经常来读读《伤寒论》这部宝典,就会发现和自己的关联,原来这些脉象的变化都是可以通过切脉来感知到自己的身体变化,阴阳虚实,对自己的身体更是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

如何通过饮食起居来进行调理?如何合理运动作息规律来养护身体?我们在逐渐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认知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好,我们今天学习了两条内容,让我们一起把四大医书读起来,成为自己的良医!
今天上午的学习就到此结束,谢谢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下周五我们接着学习中医养生课程!
让我们一起加油,好好学习祖宗留下来的瑰宝——《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四大中医宝典,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自己身体的规律,顺应天地之道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共同实现全民皆医的伟大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