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经周期:第42周第6天
读经时间:2017年4月1日 星期四 迪迪4岁2月18天
读经内容:《黄帝内经》根结第五《孙子兵法》形篇 成语接龙下01
复习《易经》泰卦否卦 新概念L71
题目: 别让情绪决定了你的选择
星期一早上,做了件让自己比较后悔的事情,必须要进行自我批评和反思。
早上临上班前, 迪迪不知什么原因,闹了些情绪。当时我在厨房吃早饭。爸爸在照顾他洗漱。当我从厨房出来时候,看到桌子上的经典书弄得散在书桌上,乱七八糟。我清楚记得昨天晚上读完经典后,我已经把经典摆放整齐放在桌角。看来小家伙又拿经典书出气,我也有点小情绪。让他把书摆放整齐。小家伙不愿意去做。 看到他不愿意去做,我也有点上火。好像说了句:“既然你不珍惜,以后就不要读经典了。”这么一说,小家伙的脾气也被我点燃了说:“你才不要读经典,以后都不要读经典了。我要把你的书给扔了。”边说边去卧室,从书柜上拿了基本我的书仍在地上。我命令他捡起来,他这个时候那肯听从。于是我就看到电视柜上他的玩具剪刀, 像窗户扔去。其实当时也太冲动了。 虽然当时我判断:我们所住的楼是这个小区的最靠前面的一幢楼,几乎没有人从楼下经过。但是这种行为也是非常危险的,是非常不可取的。也给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曾在哪里看过一篇文章“别让情绪左右你的选择”。 我想我当时就是被自己的情绪给驾驭了。万分后悔和自责。
回想孩子动不动发脾气就扔东西的习惯,更是和我这个妈妈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老公也是。当我俩之间有争执和矛盾的时候,他基本是不说话的。我一个在那唠叨两句觉得无趣的时候,经常会把这种愤怒和不满转嫁到家里的东西上。 人在情绪中,总会找点事情引起对方的发泄。看家里哪里脏了,哪里乱了,就直接拿着扔在地上或者重重摔在地上,要不然就把房间门重重地带上,家里被摔过的东西有碗筷,洗脚盆等。有了孩子后,再不能耐心而又智慧引导孩子的行为时候,也被孩子的情绪牵绊和左右。如果说孩子是小孩,那当时的我比孩子更像一个小孩,无法让自己冷静。大吼大叫,摔东西来发泄的冲动充斥着自己。自己真的是一个可怕的妈妈。孩子长期在妈妈的这种情绪中,安全感又从何而来呢?
孩子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表象,其根本在父母,而在我们家,根本在我。我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多些。 孩子的问题100%是父母的问题。从根本入手,去下药。也就是我要能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今天在网上看王人平一段对情绪关系的看法,我觉得特别对自己的症,必须要好好学习下。
课题一:左右我们情绪的,究竟是孩子的行为,还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看法和评价,甚至仅仅是我们当时的心情?
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要明白情绪的来源。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坏情绪归咎于年幼的孩子,可如果真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左右我们的情绪,那么为什么你面对同一种行为,却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孩子很顽皮、淘气,心情好时你会觉得是活泼可爱,但心情不好时却觉得烦人、讨厌,有没有?而不同的父母对孩子的同一种行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你认为听话是好孩子,所以不听话你就会生气,而我认为独立思考才是好孩子的必备品质,听话不是,所以孩子质疑我时,我不仅不生气,还会欣喜孩子的成长和独立。
真正左右我们情绪的,其实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看法和评价,有时甚至仅仅是我们的心情。
想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父母首先要做自己的情绪主人。当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就不会再用“你真让我生气”,“你真让我失望”之类的话批评孩子,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孩子,别看你只有3岁,但你要对30的妈妈情绪负责。”一个真正能负起自己负责的父母,会把自己当成情绪的主词:“我觉得很生气”,“我有些失望”。
课题二: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不是否定和压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寻找适合自己又不伤害孩子的缓解方式。
对情绪管理,从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情绪开始。情绪本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说,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不是压制或否定自己的情绪,那样不仅无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积压的情绪,还会以极端的方式释放,对家人也是一种灾难。
所以,无论我们产生了何种情绪,正面的或负面的,都选择去正视、关注和体验它,从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问题,把能量用于寻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上,而不是消耗在否定、压抑中。
接纳自己的情绪后,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而又不伤害孩子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不把孩子作为发泄自己情绪的工具的表达方式。那么,父母都有哪些情绪释放和表达方式呢?只要确保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大原则,如何表达是我们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比如:学着拥抱情绪,想哭的时候就让自己哭会儿;找朋友倾诉;运动、阅读、唱歌、画画等等。近来我也常会看到一些父母发微博上@王人平,说要赶紧看看我的微博,否则就要打孩子了。如果看我的微博能成为做父母的一种不伤害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缓解方式,那我也是很高兴的,能成为您的免费“降火药”。
课题三:当父母可以接纳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之后,不要忘记关注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且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们常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所谓的“打人”“咬人”“抓人”等有一定攻击性的行为,以及哭闹、满地打滚等让父母恼火的表现。这些都只是孩子缺乏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方式的表现。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
就像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一样,对待孩子的任何情绪,我们也都要给予无条件接纳。情绪是人内在的体验和主观感受,是自然产生的感觉,没有对错之分。对孩子情绪的接纳,是对他作为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是把孩子当人的基本体现。同时,情绪也是一种能量,一旦涌现便不会凭空消失,需要有效疏解的管道。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反应时,父母要多一份同理心,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去否定、压抑。当孩子感知到父母能理解他的感受,便为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我们要试着帮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例如提示:当孩子或他人表现出某种情绪时,提示孩子“你是不是很生气”,“明明看上去很伤心”。交流:自己有情绪时,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演示:准备表达各种情绪的词汇,如生气、恐惧、伤心等,演示或讲解给孩子。游戏:利用角色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让孩子学会观察他人和表达自己。情绪识别图:把各种情绪用脸谱等方式阐释,教孩子识别各种情绪等等。
附加课:在对孩子的情绪教育中,父母最需要避免的是无心之错。
警惕最不可取的8种方式:1. 以暴制暴。恐吓、威胁和打骂,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也会导致孩子自我伤害和攻击行为。2. 当孩子情绪的奴隶。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让孩子学会了“情绪勒索”。3. 好孩子不哭。哭泣不代表懦弱,而是一种心理需求。4. 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5. 流于说教。当情绪主导孩子意识时,讲道理无济于事。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6.回力球效应。孩子闹脾气时,父母无法保持冷静,形成恶性循环。7. 冷漠无视。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8. 归咎他人。为了安抚情绪,把孩子遭遇的各种挫折的原因都归咎于外界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