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京彭善珍 于 2016-8-11 10:15 编辑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深圳的詹惜莲,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如约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我今天分享的是《经典教育与爱和自由》,下面我从六个方面为大家分享: 一、对孩子的定位:生而神灵 二、不教而教 三、规则内的自由 四、俯仰天地,天人合一 五、中西文化差异对教育定位影响 六、专家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看法 最初带孩子遇到困惑时,在“爱和自由”的理念中找到了自己的欣喜,更在《发现母亲》中明白了自身的责任和真正的教育对象: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父母自我教育的过程,而育心经典则更坚定地明确了我努力的方向。我曾经一度浅薄而单纯地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相通的,仅仅是因为我觉得不管是西方的“爱和自由”还是中国的《易经》思维教育,都是要掌握孩子成长的心理特点,再灌溉爱和自由,“蒙以养正”只是看我们如何把握“度”的问题。而随着学习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对于《易经》在教育层面慢慢有了新的体会,可以说是一份“爱在心,口难开”的凌乱思绪。细细品味,在“爱和自由”的理念中,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经典教育的影子,不论是教育理念和目标,还是生命与自然的态度,都若隐若现地昭示着我们中国民族文化的足迹。 一、对孩子的定位:生而神灵 在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双重理念碰撞之下,“爱和自由”已成为很多年轻妈妈的主流教育思想,传统教育被束之高阁。“爱和自由”来源于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育儿理念,孙瑞雪老师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进行了详尽的诠释。这份育儿理念强调的是:儿童内部潜在的能力,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自然发展和自然表现的法则”,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蒙特梭利代表性的话语:“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由此看出蒙特梭利理念对于孩子怀着非常敬畏的心态,孩子是自己的主导,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大师,这份理念的目标在于要提高的是人的基本素质,人的基本品格。蒙特梭利对儿童的敬畏之心,在我们五千年传承的经典中早已表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开篇写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读经的妈妈们都不陌生,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生而神灵,秉承天地之气而来,有着美好的生命状态,有着蓬勃的生机。老子一生都在提倡“复归于婴儿”的思想,因为这看似柔弱却最有潜能的心态是最合于“道”的人生境界。 二、不教而“教” “爱和自由”中说孩子不需要“教”,这也许给妈妈们一个很大的误解,这个“教”是不必过多的说教,“爱和自由”强调的是“概念”与“事物”的配对。这也就是“止”吧,《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整个教育的过程,三分的点悟,七分的等待,要学会适可而止,说出来的话要让孩子心有所动,孩子才会因为我们的语言而开窍。所以这个不用“教”,其实并不是说可以什么都不“管”。如果真是什么都不管的话,就如同农民对地里生长的秧苗在遭遇了大量杂草而任其自生自灭一样,那是种不出好庄稼来的。“爱和自由”主张我们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和“学”的过程,并为孩子的“学”准备一个自由、宽松、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环境,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根据孩子那个阶段的兴趣创设环境。生而神灵的儿童与生俱来最接近于“道”,最接近于生命本源,而经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启迪的智慧正是天地之道的延伸。累积式教育法的精髓所在,即是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学、生理学特点,遵守《易经》七日来复的天地循环原则,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为的思想。在合适的时间做最合适的事情,即在“童蒙养正”的最佳时机,用累积法来读经典,用经典的智慧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优美人格的形成奠定一生的基础,这不正是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外在条件吗?当我们看到读经典的孩子都爱读《易经》,这也不过是一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罢了。《发现母亲》说:聪明的父母只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二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语言、模仿、道德构建等的敏感期读经典,这是文化的熏陶,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我们与孩子一起每天半小时读经典,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而且这全家读经更加亲密了亲子关系,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更利于孩子的心智发育,在整个读经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主张的是强化自己,淡化孩子,用父母的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三、规则内的自由 相信很多年轻的妈妈像我一样,刚接触“爱和自由”,都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遥望渐行渐远的传统教育,懵懂无知的我们都怀着一份美好的心愿要给孩子“爱和自由”的成长,真正的爱是不过于宠爱,什么都顺着孩子,无条件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包括许多时候的无理要求,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很会看脸色,孩子自然也会“恃宠而骄”。自由也是有边界的,只要孩子的行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不妨碍他人,可以视作合理要求,“爱和自由”的度是我们要明见于心的。正所谓《孙子兵法》云: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我们的心里一定要有杆秤,若把握不好这个“度”,那么孩子就象没有定性的“猴子”,任性无理。而《易经》这部一直披着神秘色彩的源头著作,人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迄今已有九千年的历史,蕴含无穷的人生智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易经》的十大思维里,很重要的一个思维就是阴阳思维,而最早的《易经》更注重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也是在说处理事情一个“度”的把握。这个“度”很有深意,“中国”就蕴含着中庸之道,意味着国家和谐。治家之道,“家和万事兴”,中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之用,和为贵”。 深圳的公交站台,所到之处均可见宣传栏挂着这样标语的背景画,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也寄托了我们五千年文化的深意。在《易经》六十四卦中,乾坤两卦是大卦,讲的是天地之道延伸到人道,人类的生生不息需要男女的共同维系。乾的自强不息,坤的厚德载物,在当今本末倒置的社会现状下进行学习,无疑给我们错乱的人生定位敲响了一道警钟!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坤道,不管其品性多么优秀,也要注意含之,含不是不表现,而是其表现掌握在一个度内,不越乾道。曾仕强教授在《现代女性的价值与使命》讲座中说:“男人有男人的气概,女人要有女人的阴柔,而生小孩,养小孩子是女性的天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而在家庭教育的角色中,从来都是母亲演主角,父亲演配角。又如《易经》家人卦: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在我们的智慧父母群里大家明显感觉到了,主动陪着孩子读经的绝大部分是妈妈,若妈妈不起到相夫教子作用,小家不幸福,大家的和谐将是美丽的泡影。玉英老师时常在智慧父母群教导我们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而且这个“度”在137累积法也有很好的体现,“137”每天半小时读经很轻松,也是可以灵活变化的,根据孩子的年龄与状态可以适时调整,但最高不要超过“777”,这是遵守天地的运行之道。所以读经过程中要“进道若退”,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 四、俯仰天地,天人合一 “爱和自由”的理念中,很在意生命与自然的互动与亲近。孙瑞雪说:“孩子天然地就和生命有连接,他们容易发现生命,容易跟随生命,并进入到生命中,发现生命的至爱、至善、至美、至真。而沙和水是大自然赐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任何一种人为的玩具都无法与大自然的赐予相媲美。” 而几千年前的圣贤们早已告诉我们:从最早的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创造出《易经》的先天八卦。再到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赖以生存与不可分割。还有《易经》的八卦图,上过早课的同学们都很熟悉,“卦者,挂也。” 卦就是挂起来的现象,生活无处不是象,有一位老师的《看树篇》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从树根到树冠,延伸到教育的本末,形象而生动。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是父母的复制版,父母是根,孩子是冠,只有根深了,把根养好了,才会枝繁叶茂,繁花簇景,硕果累累。当遇到孩子不喜欢读经时,我们要反求诸已,我们为自己读,读到愉悦,孩子也就会为自己读。这就是经典在生活中给我们的智慧,《易经》真可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亲近自然变成了一种奢望,幼儿园除了玩具就是各种绘本图书,离孩子的本性需要越来越远。而经典教育,可以教孩子体味《易经》的卦象,观察自然中的事物;观察我们人文的精神和文明的载体,比如上次的成都和重庆的的夏令营游学,就是带领孩子进行的一次人文之旅。我们用这种眼光来教育孩子,将来孩子的天地会更为高远、辽阔。 我们渴望给孩子最自然的状态,也许这样的幼儿园是我们期望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