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贞明育心经典】广州番禺煜煜妈唐秋兰《从容处理孩子的情绪》上

[复制链接]
查看: 4011|回复: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7:2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温州辰妈高雄伟 于 2016-8-23 17:34 编辑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上午的转播义工刘群。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广州番禺煜煜妈唐秋兰《从容处理孩子的情绪(一)

很荣幸今天能够再次在这个神圣的大讲台与家人们一起分享我的育儿故事,上个月在这里我跟家人们分享了《不治已病治未病——我的幸福育儿路!》,且让我先说说自己通过上次分享过后的一点心得吧。首先通过上次的分享让我对平台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明白且深刻地感受到了平台背后义工团队强大的合作力量,有道是“贞明人不成功,世界上就没有‘成功’二字。”果然是真实不虚的!另外,课后家人们的心得分享更是精彩纷呈,其学习价值远远超越我的课程,这实在是“以一换多”无比划算的大好事,我想这也是玉英老师常常提醒我们要多分享多碰撞的道理所在吧。接下来我要与家人们分享的主题的是:《从容处理孩子的情绪》。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从容”的名词解释:

何谓从容?

容者,盛也!引伸为“接纳”,接纳自己接纳别人。《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一个人处事不慌张,很镇定;舒缓悠闲的样子。其实“从容”并不是简单的“处事不慌、舒缓悠闲”,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包含着从大、从深、从久、从远之意。《老子》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中庸》里面也有一句话:“从容中道,圣人也。”个人理解“从容”即“中道”!因为不从容就是“不容”,从容过了头就变成了“纵容”。“纵容”就是放任不管、听之任之。


请问家人们是否有过在“修理”过孩子之后又会自责、内疚、懊悔不已的经历呢?我有过,而且是极其严重的一次。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从容”,或者说得正确点应该是说没有接近“从容”吧。当我们面对孩子不如我们意时,通常的做法是先“不容”,然后再“纵容”。“从容中道”真的太难了,我们只能说是极力做到啦。


记得在我进入育心前刚接触到经典教育那阵我天天让女儿读完经典背经典,有一次她非但不背不读,还把书给撕烂了,甚至还恶恨恨地对我说:“我要把妈妈揍成肉饼,我要把妈妈扔进垃圾桶!”我当时真恨不得把她揍成肉饼扔进垃圾桶。当然想归想,我怕一旦下了手就会上瘾,所以最终采取的是语言暴力:“你不读经典就不要再叫我妈妈,我的孩子必须读经典!”然后女儿就拼命哭,一直哭到睡着。事后我就特别后悔,心想既然让女儿读个经典那么痛苦,就算了吧。后来就不让她读了,若不是找到育心,估计就再也不读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对女儿动气啊,心里非常的不好受,当时我还真担心哪天自己会动手打她,好像第二天我还告诉她:“哪天若是妈妈忍不住要揍你了,你记得赶紧跑,千万别被妈妈打着了。”女儿:“那你打不到我不是更加生气?”我:“那是。不过我打到你啦我会心疼会后悔啊。”如果当时我学了《孝经》的话一定还会再加上一句:“后悔比生气更难受,你让妈妈做后悔的事就是不孝。”好像我小时候我妈妈就是这样教我和我弟弟的:“你们惹你爸爸生气,你爸爸要打你们啦就赶紧跑,免得打伤了你们又后悔。”我妈妈从来没打过我们,我爸爸生气了就会拿一根竹条打我们的。

所以,今天我选择了分享《从容处理孩子的情绪》这样一个主题,其实也是想借此机会更好的提醒自己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时尽量不要留下后遗症或者说是副作用,也就是我们《易经》里面所说的要做到“无咎”。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首先要坦然面对,既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也不要让情绪将自己和孩子缠在一块。有个成语叫做“从容不迫”,个人理解:这个“不迫”有不迫他人的意思,也有不迫自己的意思,所以从容还包含着“自由”的一层意思。孔子也说“修己安人”,先修己而后才能安人。“修己”就是先要把自己的情绪稳定好;“安人”就是让对方情绪稳定。修己了安人了,然后大家都自由了。当我们真正修己了,成长了,就会发现孩子们发脾气、孩子们吵架,原来也是那么的可爱!

试问一下家人们,我们平时较不容易做到坦然面对孩子的情绪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呢?我觉得应该是在“对外”的情况下,尤其是当我们的孩子与同伴交往发生纠纷时,毕竟这牵扯到外人,毕竟我们大人都很爱“面子”!那么在这种“对外”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够极力做到“从容”呢?老子告诉我们“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那么我们知道孩子的情绪的“常”又是什么吗?两个字——真实。接下来我就给家人们列举几种孩子的“真实情况”即“真相”哈。

真相①——“争抢掠夺”是孩子交往的开始!

大家都知道,两岁多的宝宝就已经明显表现出要与伙伴交往的欲望,但若真的把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结果却往往会演变成争抢嚎哭的大闹剧。孩子们常常会为了争一件玩具而弄得面红耳赤,甚至是满脸泪水。这时有的大人会出面训斥,有的大人会出面调停,有的大人会直接将孩子打一顿带走。问一下家人们,这样的场面我们是不是非常熟悉呢?


记得我们家煜煜小时候有一个小玩伴,是个小男孩比煜煜小7天,8个多月时就每天傍晚一起玩,到他俩满1岁后渐渐学会走路了之后几乎天天上演抢玩具的闹剧。后面小玩伴的外公提议以后我们带孩子出来就不带玩具,结果就算大家都没有带玩具出去,他们哪怕是在地上捡个石头、棍子什么的也会抢。对那么大点的孩子来说,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也是自己的、天地宇宙间的东西都是自己的。


后来我们家太阳见孩子们喜欢抢东西玩,就说他们既然喜欢抢着玩,就让他们抢篮球吧,这真是个好主意啊!于是我们天天傍晚带个看似比孩子还大的篮球出去给他们练习抢。煜煜和小玩伴抢篮球通常都是煜煜占上风,因为煜煜从小就在地上摸爬带滚很野的,而那个小男孩是外公外婆带得很干净没让爬直接让走路的,在遇到我们之前平时孩子在地上坐还得给垫一张纸,也不准随便摸东摸西的,因而动作就显得没有煜煜那么利索,但是小男孩老抢不着怎么办呢?孩子本能的就会发脾气,然后开始推人扯头发抓脸。这小玩伴的外公外婆对孩子的表现所作出的反应各不相同,外婆一方面怜悯外孙,一方面又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骂孩子道:“你怎么那么笨老抢不着呢?”而外公呢,就觉得男子汉抢不着也不应该哭,更不应该动粗,于是乎就批评孩子:“抢不着你打人干嘛?再这样就不带你出来和小姐姐一起玩啦!”接下来果真好几天都没有见到他们出来玩。


一日终于又见面了,而小玩伴的外公却说:“我们还是分开带孩子玩吧,免得等会又打架啦,这家伙会抓人很不好,到时抓伤了煜函可不好。”我就说:“孩子都是这样的,我们大人不要介意才好。他们才1岁呀,我们可以慢慢引导的,孩子们的交往就是从抢东西开始的呀。”还好小玩伴的外公外婆都是很好沟通的人,从那以后我们就一起引导孩子分享,每天各自带点玩具以及带点水果或是自家做的点心什么的出去让孩子们学习分享,后来又遇到新的小朋友加入,慢慢地常在一起玩的孩子就有四个了,闹剧也越来越精彩越来越丰富。



说真的,只要大人不介意,孩子们很快就能从打闹争抢中开始习得分享,而且还能够额外地学会“察言观色”,逐渐掌握与比自己强的和比自己弱的玩伴的相处模式。就像煜煜当时才1岁3个月就知道那个比她大3个月的哥哥比她强,与对方抢玩具自己肯定要吃亏,所以后来煜煜只要一看到小哥哥来了,就直接把玩具送过去,都不用小哥哥来抢了。


当然在引导孩子们学习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照样也是争抢不断,当时四个孩子当中还是煜煜最初的那个小玩伴稍处弱势,因为抓握能力差一点,所以他手中的玩具总是很轻易就能被其他小朋友取走,那他自然很生气,加之当时还不会说话,不能“动口”就只能“动手”啦,而每当看到他准备动粗,大人就赶紧过去抓住他的手,说:“是不是姐姐的头发比你的长你很好奇啊,来我们轻轻地摸一摸;是不是觉得哥哥的衣服漂亮呀,来我们轻轻摸一下;哥哥拿了你的玩具啊,我们一起去问哥哥要回来;那边有个更好玩的东西,我们去看看吧。”诸如此类的分散他的注意力,绝不用“别打人、不能抓人、不要推人”之类的负面言语去提醒、强化他的“动粗”行为,后来孩子的动粗行为也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他们这几个孩子一直玩到各自上幼儿园,之后就比较少见面了,那真是一段无比幸福快乐的时光啊!

孩子之间出现纠纷是很自然的现象,并非都是坏事,而且还往往有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有着成人施教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真相②——“小气”!是“真小气”吗?

回想一下,我们起初经历孩子与同伴交往时,当孩子表现出“小气”时(当然这个“小气”是我们大人给孩子贴的标签啦),我们有什么感觉?尴尬对不对?批评孩子吧,又觉得不正确;不批评吧,又怕人家家长觉得你教育有问题。《中庸》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也通忠于的“忠”,先要忠于自己而后才能忠于他人。忠于自己也就是自己有了安全感,而后才能够去“和”外部的人,外部的环境。孩子分享食物与玩具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最初引导孩子分享,最好是互相分享,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玩具和食物分享出去之后,同时会得到对方的玩具和食物,也就是能够得到不同的乐趣和享受,尤其是玩具分享出去后最终还会再回到自己手里,如此他们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才会主动与人分享——无需“回报”的单方面分享或者是“孔融让梨”式的分享。


我们大人似乎总是在不知不觉地做着强迫孩子的事情而不自知。比如在分享食物时,会不由自主地怂恿孩子把好的、大的分享给他人;哪怕孩子手中就只有一个,我们也恨不得孩子可以自己不要而大方地分享出去,似乎这样就能显示出我们很会教育孩子。可事实上,孩子多数时候都不会如我们的意,这时我们就开始给孩子贴标签:“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强迫孩子分享、给孩子贴标签只能让孩子愈加没有安全感,因而变得越来越小气,起初“假小气”就这样被我们促成了“真小气”。强迫孩子分享,其实只不过是我们大人好面子,为了显示我们自己大方而委屈了孩子而已。所以想让孩子懂得分享、乐意分享,乃至热情好“客”,我们就要学会尊重孩子,尤其是尊重孩子对自己物品的支配权。


我看煜煜在分享食物的时候,我是指无需“回报”的单方面分享哈,煜煜总是确保自己手中先要有一个,然后才会去分享。如果她自己一个都不要全部分享出去的话,不用说了,那个东西肯定是她不喜欢吃的。所以在煜煜再大点两三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有意无意地跟她说:“我们与人分享应该拿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去分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在这方面煜煜和睿睿都做得较好,每次家里有小朋友来玩,大人都不需要说什么,他们会自己招待小客人,会主动把好吃的好玩的搬出来分享。尤其是睿睿还懂得女生优先,常常把好吃的大的先分给煜煜,煜煜有时不好意思也会礼让一番。前些天,他俩还到睿睿同学家去分享经典了,那天晚上回来,煜煜告诉我:“今天晚上我和卢诚睿去他同学家分享经典了,因为我们俩觉得读经典实在是太好了,我们想让他的同学也长多点智慧。”


在此我给家人们分享一个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都是一把好手,曾任鲁、卫两国之相,经商富致千金。有一次,子贡在外地碰见了一些已经沦为奴仆的鲁国老乡,子贡很是不忍,于是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带回了鲁国。当时的鲁国有一项政策,凡是赎回在外为奴的鲁国人,政府给予全额支付。子贡觉得做好事啊,还报销什么啊,始终不肯报销。按理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大公无私,还省了国家财政。然而孔子知道后,非但没有表扬子贡,还说如果都像子贡这样,以后就没有人再去赎回鲁人了。试想,也是啊。你子贡财大气粗,赎出几个奴仆完全没有关系,但是这样就树立了一个道德的陷阱,别人还敢不敢赎回奴仆呢?要国家的钱就是不够道德,不要国家的钱自己受罪。于是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大多数人选择无所作为。子贡的洒脱促使了众人的道德焦虑,所以孔子不以为然。

同样的一件事情落到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路的身上,子路的处理方式就截然不同。子路这个人,处理事情比较直截了当,是个性情中人。有一次,子路抢救了一个落水者,被救的人千恩万谢,最后说,也没有别的,这头牛你牵走吧。子路也不客气真的就牵走了,这似乎有损孔子光辉的教育思想啊。然而孔子知道后,非常赞许,说:“从此以后啊,鲁国人将争前恐后地拯救落水者啊。”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不矫揉,不造作,坦坦荡荡,真真切切。

孔子肯定考虑过什么是真正的境界,什么是真正有助于社会风气改善的,什么是具有普世的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应该是最提倡人们做“利人利己”的事。分享这个小故事似乎跟我今天分享的主题不大相关哈,我主要是想借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过高的标准是难以执行的,所谓易从则有功。“我先保障了我自己,然后才能去分享给他人。”这是人之本能。有的大人可能在看见孩子分享水果时会自己先挑大的,就会自然而然想到“孔融让梨”的故事,因而又忍不住给孩子贴个标签——自私!这实在是不应该啊!这又让我联想到了目前社会上认为经典教材应该是拿来赠送给民众的,拿来当商品卖似乎是不应该的一样。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转播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与陪伴!

让我们一起在贞明这所没有围墙的父母大学,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积小成高大。我们也期待更多智慧父母的加入,让我们一起育心,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幸福快乐每一天!多学习,多正音,多努力,多付出!坚持读经,相约十年!我们一起努力!
整理:高雄伟   审核:朱凡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