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命的延续,精神的传承》有感 20170526 星期五 晴 妈妈读经内容: 《诗经》245-246,《文学启蒙》01,02,《金刚经》01 通读《易经》53卦-系辞上传第四章,《大学》全文,《老子》49-60章,《中庸》第5节。
谷谷读经内容: 《少年儿童诗词启蒙》121-130,《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第2节),《新概念英语》67,69。 复习《易经》41,42卦,《老子》41-50章。
今天的早课是王丹老师带来的《生命的延续,精神的传承》,期待王丹老师的课程很久了,王丹老师是我们武汉读书会的发起人,是一个外表看起来特别柔弱内心却非常强大的人,每次来读书会,左手牵着一个娃,右手牵着一个娃,肚子里还揣着一个娃,依然是忙前忙后,凡事喜欢亲力亲为,不知情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她是一位孕妈咪。她就像我们武汉读书会这列火车的车头,时时为大家把控着方向,引领大家往前走,大家都被她的行动感动着,武汉地域宽广,大家坐车来读书会基本都在1-2个小时之间,但是固定过来参加读书会的家庭已经在十家以上,所以我们的读书会现在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在课程的开篇,提出了几个问题来引发我们的思考: 1. 我们如何看待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2. 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3. 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 4. 我们该如何践行对孩子的爱? 课程围绕几个故事和自己的经历带领着我们一起探寻答案。新生命的诞生是对我们生命的延续。对于孩子,对于我们自己的一生,幸福是永恒的追求!但是幸福不是等出来的,也不是玩出来的!而是行出来的。
养育孩子的目的是精神的传承。很多人以为给孩子创造舒适的生活,留下丰厚的资产,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所以对孩子最好的爱是精神的传承,教会他自强不息,教会他厚德载物,练就他强大的心力,让他可以扛得住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经得起人生的起起落落。
褚老的人生,就像是一部奥斯卡级的电影,有着力挽狂澜般的气势,也有着铁汉柔情般的情怀。在他的身上,我强烈的感受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八个字的力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都乐于享受舒适安逸的生活,到四十岁就已经觉得这一生的奋斗就结束了,而褚老的奋斗故事 ,五十一岁才刚刚开始。70多岁的年纪,经受着女儿离世的悲痛,忍受着身体的病痛,从监狱出来还在承包荒山种橙子,自强不息,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在他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来自于他强大的心力。
我的爸爸曾经就被困难打击得一蹶不振,好多年待在家里没有出去上班,导致家里的经济陷入困顿,我和姐姐早早地缀学外出打工,童年的经历让我变得特别自卑,遇到困难时常常会选择逃避选择退缩,也不是很愿意与人打交道。
来到育心后,遇到了一群相亲相爱的好姐妹,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大家勇于付出、乐于分享,把自己的宝贵经历分享出来,学习了比我们大一些孩子妈妈分享的育儿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早早地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应对。还有玉英老师以及各位指导师的引领,让我们在育儿之路上不断的剥伪存真,行在经典的道上,引领我们以身载道,不断地坚持与行动。
《石头汤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行动力的重要性,正是因为三位禅师的行动引村民的好奇,纷纷出来观看,并争先恐后地将自家的食物拿出来分享,从而收获了分享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这让我想到我们刚加入育心大家庭时,初心都是为了孩子,当孩子不读经典时,家长特别纠结特别焦虑,指导师会告诉我们:别管孩子,自己先读。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能自己先读起来,先学起来,当自己真正爱上读经典,爱上学习后,孩子反而是童蒙求我凑过来主动要求一起读,哪天不让读还哭鼻子呢。
同时让我想起来了前段时间去琴行分享的一件事,当时接到信息时,我非常纠结,一方面觉得难度太大,自己根本无法做到,另一方面一个声音告诉我:你是育心人,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当时老公看出了我的纠结,鼓励我勇敢的向前冲,我说没有思路,老公就给我理思路,还主动给我做了PPT,每天陪着我改稿子到深夜,陪着我演练,我说脱稿讲难度太大了,那里连PPT都放不了,张娟四处联系帮我借了投影仪,还有王丹老师,除了给我提意见,还陪着我一起去和琴行的老师沟通,还有菊华老师,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很宝贵的意见,最后还给我吃了定心丸。
感受着大家对我满满的爱与鼓励,我顿时觉得浑身都是力量,所以最终的分享也还算顺利,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紧张,对于家长的提问,也都回答得是那么的淡定自若。自己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贞明平台的熏陶,离不开老师们的引领,离不开姐妹们的鼓励与推动,感恩缘份让我进入如此高能量的大家庭,结识到如此有正能量的一群家人,学习到高能量的经典,不断地去改变自己,脱离曾经那个自卑的自己,让自己的内心一点一点地变得强大,离幸福近一步再近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