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育儿,读绘本?读唐诗?还是读经典?》

[复制链接]
查看: 3409|回复: 0

30

主题

31

帖子

248

积分

贞明VIP用户

积分
248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21:5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xxxxxx,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如约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努力成为优秀的智慧父母。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修改群名片,学习地址:http://www.zmyx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育儿,读绘本?读唐诗?还是读经典?》。

对孩子是否应该读经,读什么经典,我曾经和朋友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我的主张是孩子小时候应该接触经典,可能的话多读多背一些经典,我这里说的经典,是特指《易经》、《黄帝内经》、《诗经》、《道德经》、《孝经》、《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古文经典。


有些家长热衷于让孩子记诵诗词,若把经典和唐诗宋词相比较而言的话,我觉得应该经典为主,诗词为辅,尤其对男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我个人认为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线,不能相提并论。诗词固然是古典文学里不可或缺的一块精华,不过融入了太多的人文情结在里面,换句话说,情感因素太大,诗词几乎都是抒发个人情感和人文情怀;但是经典不同,这些经典几乎是没有掺杂情感因素的,讲的是规律和方法,而且往往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可以不断升华和细化的哲学观、方法论。

有的人说,孩子小,要多读绘本,多背唐诗,说什么“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正在大量给孩子读绘本。这样说话,就是典型的看表面不看本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国外的孩子要看大量的绘本?因为他们把本民族的人文精华里相当一部分都集中到海量的绘本里了,从小就给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们的文字就是26个字母的组合,简单说就是拼音文字,和我们的汉字相比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东西,这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说不应该人云亦云地提倡孩子小时候不要认字的原因之一。

人家一边说不刻意认字,一边却非常强调大量阅读讲说,我们呢?那个“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的确不背古文,但是他们背《圣经》,而且也是从小就背!

人家在遵循他们的文化特征、文字特色来教育孩子,我们呢?我们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我们的文字特色是什么?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组成结构和学习规律都有巨大差异!

不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根源,一味跟着西方文化亦步亦趋,最终不过东施效颦而已!

有的人说,孩子的时间有限,如果不读绘本用来读经典,花这个时间成本太不值得了。这样说话的家长,恰恰是不懂孩子成长规律的家长!

孩子越小越有静气,越是纯净的心田,家长播下的种子越容易生根发芽。孩子越大,生活空间越大、活动越丰富,单项学习的可分配时间越少。现在的孩子,到了四五年级就已经开始忙碌了。所以越早给孩子一个沉静的环境进行丰饶的思想储备,越能让孩子在大了以后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样的时间成本,哪个是更有长远效益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读起来不也是朗朗上口吗?


强调一下,在这里我并不是反对孩子读绘本,事实上我的孩子小时候也看过若干的图文并茂的绘本。但是我的原则是经典为主,绘本为辅。

换句话说,在他上小学前,经典我和他一起读,偶尔作一些比喻性的简单讲解,让孩子对每天的经典诵读引起重视。绘本我就堆放在他的书架、床头等他触手可及的地方,随便他取阅,我不限制也不强求。

虽然每天经典朗读的时间可能实际上并不长,但这却是很郑重的一件事。我个人认为,有效利用孩子纯净的心田播下经典的种子,这样才是尊重孩子的时间进度和成长规律。

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哪个家庭花不起这个时间成本?但是这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若是天天坚持,日积月累下来,会得到多大的收获?难道这点时间就足以阻碍孩子的发展,影响孩子的活动了?

有人用排挤效应说话,读经典,孩子根本看不懂,而且有损于探索和自主求知的乐趣,大好时间都被排挤掉了。把经典和探索求知对立起来,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学习经典里的方法和观念,就是为了在探索求知的时候活学活用,灵活机动,而不是保守老成或者盲目冒进。学经典是为探索服务而不是阻碍探索发展。

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杨振宁教授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数学教授,杨振宁小时候就在数学方面表现出很突出的优势,但是,父亲没有在数学上给他补课,却请雷海宗教授历史系他的得意门生丁则良教杨振宁读《孟子》。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孟子》,还给讲许多上古历史知识等古典文化。


利用几个暑假的学习,中学的年代的杨振宁已经可以背诵《孟子》全文。后来他回忆起这段经历颇为感慨,说这对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文化给了他很多不同于西式思维的启发。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大师,都具备有广博深厚的人文素养。作为一个中国人,读汉字长大的人,我们的文化的根在哪里呢?我们家长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孩子提供什么为主线的人文滋养,给他们的一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绘本吗?儿歌吗?还是那些悲天悯人或者慷慨激昂的唐诗宋词?

国外的大师,小时候有没有读过大量的绘本,我并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他们一定是在心里根植了他们本民族的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国,还没有一个大师是读唐诗成长起来的,都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的。

有人说,你这太夸张了,大部分今天中国的精英都是看小人书长大的啊,也没见他们有什么不妥。

呵呵,是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到现在物欲横流,拜金拜得失去了底线,社会上最多也只有精英,没有大师!

有人问,难道读了这些经典就能成大师了?

呵呵,这就好比大师都爱思考,但是爱思考的人并不都是大师一样,是个不成立的伪命题。培养人文素养不一定是为了成大师,仅仅为了修身养性有何不妥?

有深厚广博人文素养的人,不一定是大师,但是没有深厚广博人文素养的人,一定成不了大师,其实就这么简单。发乎上,得乎中,发乎中,得乎下。你准备给孩子打的是什么地基?

还有人说,北大中文系整天读这个,也没见什么大师出来啊。

嘿嘿,不是他们成不了大师,是他们读晚了!

他们在大学里读古文,是为了求学,还在解读阶段。而民国初期那些大师在这样一个年龄,已经开始用通过古文学到的学问来解决问题了。这就是区别,天壤之别!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怎么抓主线,怎么区别主次,怎么合理安排孩子其实非常有限的时间,这都是我们家长面前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的心田,不会是一块闲置的空地,她正等着我们父母去播种,你不种庄稼,它就长杂草。

别的事业失败了都可以重来,唯有在子女的教育上,你只有一次机会!

好,我的分享完了,感谢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

让我们一起在贞明这所没有围墙的智慧父母大学,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积小成高大。我们也期待更多智慧父母的加入,让我们一起育心,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幸福快乐每一天!多学习,多正音,多努力,多付出!坚持读经,相约十年!我们一起努力!





【整理:廖雪琴   审核:高菊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