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十一)课程

[复制链接]
查看: 3307|回复: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3:1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四川眉山蔡晓丽 于 2017-11-3 13:20 编辑

《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十一)课程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如约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努力成为优秀的智慧父母。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修改群名片,学习地址:http://www.zmyx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是《伤寒论》养生课程之十一,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共同成长!


非常高兴和亲们一起学习中医养生之道,【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课程,以文字版本的形式陪伴家人们一起走进经典中医的世界,并亲身实践,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本系列课程的文字版是围绕经典《伤寒论》原文学习的一个过程,愿意致力于中医的发展且关爱自己身体的家人们,让我们一起来徜徉在经典中医的海洋中,学习经典文化的瑰宝,感悟生命的真谛!

今天我们继续《伤寒论》原文的学习:

23、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漐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此段以脉浮而洪作为统帅,在脉学上所有对脉的描述都是病脉,缺乏对平脉的描述。脉浮而洪:部位指寸关尺三部,正常的浮脉指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此处脉象浮而无根,洪大而散,脉体宽大没有力度。阳明热证的洪大不只脉体宽大而且有劲。此为命绝:阴阳离绝才会出现命绝,阴不能维持于中,阳上越外脱,会出现浮而无根洪大而散的脉。后面描述的是五藏先绝的症状。


在临床上遇到“脉浮无根洪大而散”这种脉要多注意。一糖尿病20年的老太太,脉浮而无根,洪大而散兼数,老太太表现为极度疲乏,之前出现全身皮肤瘙痒,感觉疲乏后皮肤瘙痒就消失了,病人估计就差不多了。

24、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这段以寸口脉浮大而论脉的,脉是多端的,一个脉象往往提示的不是一层意思,这段说的是寸口浮大,后接着说“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单就寸口的浮大脉也是变化多端复杂的,可以推究出其它的东西。

脉浮提示邪气在表,病脉的浮与常脉的秋浮不同,这个浮肯定是过于浮的,脉过于浮而不得中通,体过于大而不得如经(如常,常态)。脉浮于寸口,可知气盛而血亡,阴不能为阳使静,故见脉浮而大。所谓的气盛,不是正气的盛,挟外感风寒之邪,所以出现浮大之脉。

寸口脉浮大,邪气在表,无下之理,邪气在表是下的禁忌证,而医反下之(误治),此为大逆(大错),下之则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这段强调了脉的浮大,浮则无血,大则为寒,主要辨别邪热是否已经入里化热了还是仍然在表,医者误以为邪在里而用下法,会出现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如果医者仍然不知道邪气在表,还认为是阳明热,而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肚子着凉后会出现肠鸣,如果患者无其它慢性病,寸关尺都为浮大脉,脉浮而无根濡弱没有力度。为什么喝冷水会出汗?冷水入胃,阴寒内盛,自下逼上,孤阳外亡,以致大汗。饮冷水,阳更虚,阳虚不摄阴。中虚不固,有中气脱散的可能。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为何令汗大出?

水得寒气,冷必相搏会造成阳滞阴凝,饮食而入时就噎。噎是寒热与虚气相博而成,多见于饮冷,或者见于饮用过热的食物,温差大的寒热两气相博则噎。噎的症状和食道癌的症状比较符合,虚气指中州之气的虚弱,寒热指过冷过热的饮食。素有脾胃虚弱,喜欢吃凉的或热的食物,是造成食道癌或噎的原因,可用于食道癌的预防。

25、【原文】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噎,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本条讲趺阳脉浮属于虚症的病理机转及误治的变症。这段回到趺阳脉了,紧跟着上面气逆而噎。趺阳脉是胃经的,趺阳脉只要见到浮,就是虚的,不需要其他条件。

趺阳脉在脚背上,在三部脉中是最下的,他浮的意义与寸口脉之浮的意义不完全相同。趺阳脉浮就是虚而无实,虚指胃气的虚。胃气不足的人,肯定有寒相伴,胃的虚和寒是相伴而存在的。胃之正气虚,寒必侵占其领地,非其位则为邪,胃虚寒之气相博,导致噎。

临床中胃虚寒的很多,多见于年轻女性及中年妇女。脾胃的虚寒会导致胸膈部位有浮游之热,表现为逆而上动,轻则逆膈气而呃逆(打嗝),重的在饮食时发噎。胃气已虚,不治疗胃气就要衰竭了。趺阳脉浮而带滑,提示邪热上动,出现呕与哕。呕也是胃气上逆,有物为呕,无物为哕,哕比呕吐胃气上逆还要严重,干呕为哕。

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医者误汗误下犯虚虚实实之戒为大逆,于是胃气内空,则阳不足而越于外,阴之内守者也不能固守于中,阴之内虚又生邪热,热入阴中,迫血妄行,妄行则随邪热而害空窍,所以验之于诸空窍,守空迫血,鼻子先觉得干燥,鼻孔势必出现出血。


26【原文】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本条讲外感与痈疡辨证。诸脉浮数,寸关尺三部脉都可能出现浮数脉,浮而兼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说明邪在表,则这个浮数在右寸口就比较明显。

发热,而洒淅恶寒,是表证,应该是伤于寒的,太阳伤寒的症状:发热恶寒还应该有身疼等疼痛,本条文没有提到身痛,骨节痛,此处疼指固定位置的疼痛,可以是身体的任何位置,四肢、胸腹,内脏。

腹部的脓有痛处,胸部的脓则痛不明显。只要是固定位置的疼处,包括体表和内脏,(太阳伤寒时,一般食欲不好的),有发热,又恶寒,同时饮食如常,就是蓄积有脓,是疮疡,这个疮疡不在体表就在内脏,这个症状同时再出现浮数脉,示的是疮疡已经化脓了,这个化脓的程序,是脓快要溃破了。

体表化脓,如疖子,局部的红肿热痛明显,按着这个疖子很硬,假定已经出现浮数脉,说明已经化脓快出现破溃了。浮数脉,一般多见于表证,所以说当见发热恶寒等症。但是痈疡外科病也会出现脉浮数发热恶寒,那就不是外感表症,因此,必须注意鉴别。本条特提出两点:一是必伴有局部疼痛;二是饮食如常,极有辨证意义。


27【原文】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本条讲阳虚不能做汗的脉症和病理机转。虽然说还是浮脉,但是不兼数,而兼迟脉,这时要结合症状看,目前面色红,身体战栗,也就是发抖,面热赤(红)而战惕(发抖)者,面赤说明虚阳浮越于上,战惕说明卫气弱而自振。六七日当汗出而解,阳气弱,一经以后,阳气恢复,通过发汗逐邪出表。


如果没有出汗,反而发热的,病邪减退速度缓慢,减慢的原因:脉虽浮但是迟,还是提示卫气,阳的不足,卫阳不足,阳不充,令不行而汗不出。那么,就会延迟病愈的日期。这是因为,病人脉象迟,这是里阳不足。里阳衰虚,不能蒸化津液做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发热无汗并必伴皮肤瘙痒,于是,病愈的时间就必然延长。

卫阳不足时不能逐邪透表而病愈,不能汗出,但是能令痒,说明阳气不是特别微弱,还没有到衰竭的地步,卫阳与在表的风相搏,这时才出现身痒,这种身痒提示我们,治疗方法还是通过汗法。邪在肌表,是以脉浮,阳气虚弱,是以脉迟。邪气怫郁,是以面热且赤,正邪相争,是以战惕。六七日是正复邪衰的时期,如果正能胜邪,就能汗出病解。

但是如果里阳素虚,正气当欲解时期虽能奋起驱邪,而发生战惕,毕竟因里阳不继,终未得汗出,反而发热,则病愈的日期势必推迟,而病程就必定延长了。今天学习了辨脉法五条内容,讲到寸脉浮和趺阳脉浮的各种情况,浮数脉,一般多见于表证,比如说我们常见的感冒发烧等症状。但是痈疡外科病也会出现脉浮数发热恶寒,那就不是外感表症,因此,必须注意鉴别。也就是说切脉得知的患者情况,还要注意和其他的症状相结合来判定。

脉浮所表现的阳虚,我们要知道阳虚到一定程度不但会病体长时间难以治愈,更会阴盛至极而导致内热,这时候,我们往往很容易就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误认为是患者是阳亢而清热。其实,核心的问题依然是阳虚导致,在学习《易经》过程中,我们都知道阴阳思维,阴极必阳,阳极必阴,用这个思维来看阳虚的病理,就会一目了然了。

所以,经典的学习都是融会贯通的,包括《难经》,里面说到三部九侯的切脉法,也都是要结合脉诊和患者身体的内外症状来进行综合辨别,才不至于有了身体的不适就到处乱求医,即使是在医生给诊断了病情的情况下,自己也能够知道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辨别医治的方法是否恰当,而不会在医生误治的情况下,自己没有任何的感知。


学习中医不仅仅是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也是对生命负责任的一种态度,更不会让庸医大行其道,对国家中医药发展更是起到了真正的传承和发扬!
好,今天上午的学习就到此结束,谢谢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下周我们接着学习!

让我们一起加油,好好学习祖宗留下来的瑰宝——《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四大中医宝典,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自己身体的规律,顺应天地之道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共同实现全民皆医的伟大理想!

祝天下所有人健康快乐!祝所有家庭幸福美满!

【整理:蔡晓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