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上午的转播义工XXX,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是《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课程之五,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共同成长!
非常高兴和家人们一起学习《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课程,以文字版本的形式陪伴家人们一起走进经典中医的世界,并亲身实践,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本系列课程的学习是围绕经典《伤寒论》原文学习的一个过程,愿意致力于中医的发展且关爱自己身体的亲们,让我们一起来徜徉在经典中医的海洋中,学习经典文化的瑰宝,感悟生命的真谛!
今天我们继续《伤寒论》原文的学习:
辨脉法第一【伤寒原文】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
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本条恶寒发热的病理症结在于阴阳偏虚。恶寒发热的脉象特点和病理机转。阳偏虚主要表现在寸口脉微,阳虚则阴往乘之,所以洒淅恶寒;阴偏虚主要表现在尺部脉弱,阴虚则阳往从之,所以发热。阴阳交虚,相互乘从,因之恶寒而又发热。
遇到这种症状的情况比较多,比如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感冒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这种症状的明显。在诊病的过程中,询问孩子们感冒时有什么特征,孩子们就回答说:会发烧,还会怕冷,还会淌鼻涕,还会头晕……
于是,我会让孩子们来背诵下《伤寒论》的条文第一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不是描述的就是孩子们所说的感冒的症状?如果我们这时候再让孩子来摸自己的脉,就能感知到阴阳俱虚的脉象,那么根据这些证候,我们来更深入地认识太阳病。
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血液里头水份多了,所以它脉浮。脉浮,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地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qiang),这个强,就是强直的样子,张仲景是河南人,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地方方言,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啊,他就说强。
那么由于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时都会有这种感觉的,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而恶寒”,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啊,他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有一定的差距,他习惯了,比如室内温度是28度,我们的体温37度,这之间的差距是非常适宜的,而身体体温忽然高起来到达了39度,与外面差距骤然加大了,就会感觉外面的空气很寒冷,它就恶寒。
那么根据证候的分析,我们看这样一个情况: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往外来,这个时候呢,脉就浮了。而这个发汗呢,人要想出汗,都在上体部,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到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得随着热一起来吧,西医也是这种说法,液体和热一起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就感觉外面怕冷了。
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个证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们在身体出现太阳病的时候去把脉,和平时的脉象对比就会很清楚,这个浮的感觉了。
太阳病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这个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中医说“正邪交争”。所以说如果我们有病了,我们的机体对这个疾病是要斗争的,那么这个太阳病它为什么要出汗呢?
我们似乎都知道,感冒了发发汗就好了,原理就是机体要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假如要是排除去了,那就好了。可是人这种自然的量能是有限度的,达不到就出现太阳病这种情况了,要出汗不能出汗,满上半身充血,所以就有这个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为什么身体的调节能力不足以排除寒邪了呢?
一个是我们现代人很多不懂得养护自己的身体,耗损过多,机体的自我免疫系统已经无法保护自己,比如饮食起居方面,过多的垃圾食品摄入,导致肠胃消化吸收的问题;起居无常,造成机体脏腑无法正常滋养代谢;欲望过多,造成无法感知身体的冷暖本真;压力过大,造成精神紧张身体疲乏等等,于是一旦有风邪侵入,我们身体就开始出现自卫现象,反应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脉浮,头颈部僵硬一般,还会发冷,这些其实都是身体在给我们发出信号了,发出什么信号了呢?
“我在和寒邪抗争”这样的一个信息传递,其实这是好事,证明机体还有和寒邪做斗争的能力。比如小孩子会马上就发烧,正是说明机体的阳气充足,在和病邪抗争产生了身体能量的双方较量,而这个时候,你用低于体温的点滴来直接进入血液,可行吗?你是帮助孩子的阳气抗争病邪呢?还是帮助病邪来打压孩子的阳气呢?
显而易见的吧!很多父母总想孩子发烧赶快退烧,于是,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免疫能力,妄加干涉,以至于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直接耗损了阳气,打压了孩子的免疫能力,于是,以后再受到寒邪,病毒就会长驱直入。
还有,为何老人感冒基本是不发烧或很少发烧呢?
是因为老人的阳气已经越来越弱了,《黄帝内经》说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这些就是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五脏六腑的功能衰减。阳气不足身体的免疫能力无法和病邪抗争,以至于连发烧都没有这个能量了。
而遇到太阳病的时候,我们全然去靠自己的机体来抗争,不是都可以自我抵抗的,那这个时候就需要中医的辩证施治来借助饮食调理达到身体的自保,比如我们说的中药,就可以很好地平衡人体健康。
所以,我们会说药食同源。就拿太阳病最基本的方剂——桂枝汤来说,基本组成部分: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是不是都是我们常用的食材?具体的桂枝汤以后到学习条例的时候,我们再慢慢细讲。
当然,现在我们都不一定去把脉来判定了,因为西医的普及和泛滥,都是带着孩子直接到医院去抽血化验,于是给到命名什么病毒性感冒,开始吊水打点滴,如此地折腾,孩子病情只会加重,所以,特别是有病史的孩子,就会反复发烧不退,而到了七天自愈的,也是孩子的自我免疫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七天还不自愈的,就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
我们做父母的真不可盲目,在对待孩子感冒上,说简单,是因为我们做妈妈的懂得基本的中医知识,辨证施治,用好中药是可以完全覆杯而愈的,而不需要盲目地去吊水,增加风险和隐患为孩子留下祸根。
【伤寒原文】: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本条以脉之浮沉辨析营卫病机和症候。
卫属阳主外,营属阴主内。卫气虚而阳浮于外,则阳脉浮,这一浮脉,应当浮而无力,阳气不固,所以汗出如同流珠;营气虚而血亏于内,则阴脉沉而且弱,血液不足,则筋脉缺乏滋养,所以筋脉拘急。既然是营气微弱,自然应当治以滋阴养血,可是计不出此,反而加用烧针,遂致血液凝滞而不行,造成更发热而烦躁的变症。
上面我们说到太阳病,需要发汗解表,而如果卫气虚阳浮于外,不可大发汗,否则阳气不固,大汗淋漓,反而病情加重。很多老年人会有些经验,比如遇到孩子发烧了,就会来碗生姜水发发汗,逼出寒邪,就退烧了。
而阴虚的就不可如此,如果汗出如流珠则卫气衰也。所以,发汗该不该发,每个孩子的身体情况不同,就要我们自己会辨证施治。我们说汗为心之液,如果汗出过多,就会心慌心虚。
有的孩子从小就经常盗汗,早上起来浑身的衣服都是湿漉漉的,这种情况就是肾阴虚,虚则阳盛,虚热内生,阴气空虚。孩子阳气比较足,家长现在都会担心孩子吃得不好,高蛋白高脂肪的东西摄入过度,看似孩子长得胖嘟嘟的,却虚的不能行,稍微动动就大汗淋漓的一种虚态。
阴虚阳盛,睡则卫气乘虚陷入阴中,表无护卫,肌表不密,荣中之火独旺于外,盗汗。古话会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对于太阳病,具体该如何发汗,或者是对症用中药来调理达到覆被而愈的效果,随着课程的进度,我们会逐步地在讲解原文的同时给到一些方剂的指导!
掌握基本的中医知识,我们每个父母都可以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通过学习积累,掌握基本的健康之道。
更何况国家已经开始把中医的学习纳入到了小学课本,我们做父母的又有什么理由还不马上行动呢?
为了更好地学习,还是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小小的任务。(不强求,自觉自在就好。)
第一, 通读《伤寒论》原文。
第二, 每天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
第三, 学习中医,就从点滴做起,观念改变,比治疗更有效!
好,今天上午的学习就到此结束,谢谢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下周我们接着学习!
让我们一起加油,好好学习祖宗留下来的瑰宝——《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四大中医宝典,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自己身体的规律,顺应天地之道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共同实现全民皆医的伟大理想!
祝天下所有人健康快乐!祝所有家庭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