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茶壶里煮饺子说【育心经典国学育儿-贞明王玉英老师】

[复制链接]
查看: 4005|回复: 0

138

主题

147

帖子

474

积分

贞明VIP用户

积分
47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6 16:3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茶壶里煮饺子说
            王玉英
(整理:张晓霞   审核:费秀庆)



很多人,比我们看的书多,但是收获却没有我们大。
区别就在于:
我们吸收的时候,在考虑着要倒出来。
他们却只想着吸收,没有想着要倒出来。
最终,他们积了一壶饺子,结果却把自己饿死了。

我们煮饺子是为了吃,为了用,为了给自己营养!
而更多的人,却是为了煮饺子而煮饺子。
想想,我们读经典是不是这样呢?阅读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读经典,是为了让经典成为我们自身的营养,为了让经典指导我们的言行。

而很多人会想到:《易经》这么好,要背会了!
全部背会,就相当于我们觉得,饺子这么多,要全部煮好。
结果呢?
如果边煮边吃,很快就能充饥了。
而如果把所有的饺子都煮完,塞得满满的煮一大壶,我们还能轻易地倒出来,轻易地食用吗?

其实,很多时候,茶壶里煮一个饺子,能够很简单就煮熟,也可以倒出来。
如果煮多了,反倒塞紧了,一个也倒不出来了……最后都烂到茶壶中了。
可烂到茶壶中,没有意义,也把茶壶弄脏了。

我们学习经典也一样,
要学经、明经、行经同步进行!
今天学到一句,就用一句、行一句!

赖老师之所以成为赖老师,就是因为,他把所学的都行了出来,而不是只是在家背死书。
如果赖老师整天在家背死书,还有今天的《育心经典》吗?

我们要去旅游之前,我们拿个地图去背,能记住多少?
是不是我们初步了解了,就拿着地图上路了?
路上遇到拿不准的,再查一查地图。
有几个人,是先背熟全部地图再上路的?

了解了,行了,才会更加熟悉。
我曾经讲过一次《易经》课程,里面用了很多《老子》里面的语句。其实,《老子》中的语句,我没有记住。

但是,我知道《老子》中有一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我知道老子的风格,有观点摆出来了,一定有阐述。所以,我就去翻书。
果然,在里面看到了整个《第十一章》都是在阐述这个问题。于是就引用了。

正好看到一个现象,让我更加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
大家还记得不?
我曾经说过,明易掉床了,于是我采取了行动。这是照片:


我给床装了两个护栏。

后来,睿睿奶奶说,只装了两个,脚头没有啊?
我就开玩笑说,
如果脚头有了,还怎么上床?
其它三边,是不是也就没有用了?
一共有四个面,总要有一个面留着给人上下吧?


就像一个杯子,四周是杯子壁,但中间是空的。
如果中间也是实的,不是空的,会是什么结果呢?
那个杯子,还能装水吗?
那就不是杯子了!

一杯水,什么时候才有用呢?
放在那里算是“利”;
但是喝了,杯子里的水没有了,才叫“用”。
不喝,时间久了,就坏了,就臭了,就没有用了……
所以,当一个事情被转化了,不存在了,才叫“用”。

就像钱,花了,买了东西,才叫“用”出去了。
不花,就是一堆废纸;或者在银行里存着,就是一串数字。

学习也一样,放在自己头脑中,不叫 “有用”;把它转化了,才叫“有用”!

从《道德经》中,我知道了这个概念。
但是很多其它的内容,都不会背;只是在行的过程中,发现了《道德经》很有意义。

于是,当讲课需要,或者生活需要用这个根据时,我就查书,然后分享出去。
结果,现在这两句话,已经深深地印到我的脑海中。
如果等我全篇都背完再说,这句话对我的指引不一定会有了!

我们《易经》中还有一句话:“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这个“利”,就是藏在我们身上,我们自己先拿过来的,或者叫先累积的,需要的时候才调用出来。

比如,我这次读经典,只是知道了一句话,我就记住这一句话了。当时,我可能不理解,但是一旦生活中遇到了,突然就豁然开朗了。
比如说,慧灵曾经分享过一次:“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就像我们每个人车上,都会装一个备胎一样。
平时放在那里不用,那是“利”!
一旦车胎爆了,需要换了,它就是“用”了。
所以,“利用”二字也是大有学问啊!

说到这里,还想说一句,经典中还有一句话:“多藏必厚亡。”(《老子》)
利器藏得多了、不用,就会消亡、灭亡,甚至被拖累!
这就是为什么要让大家分享。

“读经”是“藏器于身”,
“分享”是以为“用”,
不分享,就会“多藏必厚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