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十三)

[复制链接]
查看: 3060|回复: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3:3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四川眉山蔡晓丽 于 2018-1-12 13:37 编辑

《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十三)
                        
亲爱的家人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jiehttp://www.zm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十三), 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共同成长!

非常高兴和家人们一起学习中医养生之道,《伤寒论》中医养生系列课程,以文字版本的形式陪伴家人们一起走进经典中医的世界,并亲身实践,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本系列课程是围绕经典《伤寒论》原文学习的一个过程,愿意致力于中医的发展且关爱自己身体的家人们,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经典中医的海洋中,学习经典文化的瑰宝,感悟生命的真谛!

今天我们继续《伤寒论》原文的学习:

29.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1、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脉阴阳俱紧者,表示雾露水土寒湿之邪中于上下混于三焦,后面是症状描述。口中气出:正常人用鼻子呼吸,不是用口呼吸,鼻子被湿气充塞,鼻子不通气,改用口呼吸,则唇口肯定是会干燥的。鼻中涕出:鼻子虽然被寒湿之气充塞而不通,但是鼻子没完全堵住,表现为清涕,涕肯定是清涕,因为是寒湿所致,没有化热。

舌上胎滑,勿妄治也:鼻中清涕出,再验舌苔,肯定是湿滑的舌苔,湿生滑苔。舌上胎滑,勿妄治也,这时邪可能还没变热,还是寒湿之性,也可能已经变热,则舌会出现黄苔等,没有点出舌质的颜色,还没确定,故说勿妄治。


若误为太阳中风而误用汗法,或苔黄而误以为化热而误用下法,这是误治。

2、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

七日:有人解释为从太阳病一日传一经,至七日时又回到太阳。阴阳一番往复,寒湿之邪在这时要变成热,其人微发热,(7天时)手足温者,此为欲解,快好了,此人虽然中于寒湿之邪,但本身正气没有完全衰竭,这时阴阳紧的脉是消退的。如果紧脉没消退,那么即便“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也不是欲解。

3、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等到第八天时,忽发大热,难治,第八天又往下传了,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的病机:寒湿之邪已经入里变为热了。难治之处,在于汗下皆不可,这时病机已经比较复杂了,不患病之所加,而患正气之所衰。

难治并非不能治,关键在辨证,正气已衰,扶正是必需的,此热当为阳明之热,再看热在气分还是血分,采用扶正,清热,还要去湿。

4、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寒湿之邪已入内变热,不向上走则向下利。恶寒绝大部分主的是表证,热邪趋向走表,走上的趋势,邪热上冲则欲呕。

腹内痛者,必欲利也,假设出现腹痛,腹内痛则是下利的前奏,挟热的下利。条文中没交代治法,但包含了脉,证,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其实治疗方法也就交待了。

30.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1、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

脉阴阳俱紧,后面以证的描述提示病的转归和预后。

至于吐利,这个人既可能吐,也可能下利,也可能又吐又利,脉阴阳俱紧,至於吐利,其脉独不解,脉依然是阴阳俱紧,那么上吐下利也不会很快消退。 紧脉逐渐减退,减为柔和,吐利才能逐渐止住,人才逐渐痊愈。这里以脉辨证,以脉测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很明显,紧去人安,此为欲解,疾病才是逐渐痊愈。

2、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紧脉不减退,则到6、7日时,湿应该变热,湿郁久化热,紧脉当不去而出现紧数的脉象,如果没有紧数脉却反而出现迟脉,此迟脉肯定还兼紧,当问其饮食,饮食如果是不欲食(没有食欲、不想食),此为晚发(湿邪历久而不变热,出现脉迟发热晚)。

水停故也:解释发热晚的原因,发热晚是因为此人素停水饮,水饮与寒邪之气相混,不能迅速变热,水饮停蓄,水饮虽然也是湿邪,但水饮是有形之邪,和无形的寒湿之邪还是不同的,能使无形的寒湿之邪不能迅速变热,必须要等到水饮与寒湿之邪相混为一以后才能变热,故发热晚。为未解,疾病没有消退。

怎么知道有水停?

在条文当中点出的是不欲食和脉迟。迟则为寒,这迟是在脉阴阳俱紧的基础上讲的,所以紧依然存在,迟见于紧中,为外湿内水。湿和水两相为患,以此决定发热的早晚和危害的轻重,一般说发热越晚危害越大,素有水饮说明其人正气本不足,因为水饮和寒湿相混的情况更严重。

食自可者,为欲解,与上条并列,上条是不欲食,这是食自可者,这时假定能吃想吃,那么自我感觉肯定能轻一些了,能吃了,说明水饮和外在寒湿都在逐渐消退,此时诊脉,脉紧之象当逐渐消退,迟脉逐向缓脉方向转变,故知欲解。

3、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扰者,必欲解也。

这段条文脉阴阳俱紧,至六七日诊脉时,手足三部脉皆至,症状出现: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扰者,必欲解也。三部脉皆至,大烦就是烦躁重,欲汗出的症状。

病机:到了七日,正阳来复,逐邪透表,这时出现烦躁,烦躁后紧跟着就是战汗,战汗出,邪随汗而去,故说必欲解也。


手足三部脉是一致的、相等的,这时出现大烦、口噤不能言、躁扰,是即将出汗的前兆,这时可不管他,必自愈。

4、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若脉和,就是紧象已去,病即将是痊愈。若脉和,为何其人大烦,说明是阳气本虚的,这段中若脉和其人大烦可参照“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中阳气本虚的内容,虽然脉和缓了,但是大烦也是阳气本虚而出现的大烦。

睑内际黄者指眼睑变黄了,这也是欲解的指征。寒湿中人可以出现不同的转归,可以变为湿热而发为黄病,如果紧象已去,脉已经变得和缓了,提示中阳还比较充足,不是太亏的。

治疗湿热导致的黄病用利水以祛湿,发汗以清热的方法。

31.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浮为风(卫受风),数为虚(荣血虚),风为阳邪,中人以发热,虚是荣血虚,荣血被阳邪所伤后生寒,风邪伤卫,风邪在卫,不与荣和,即我们所说荣卫不和,风虚相搏,风寒在表则脉浮紧,风热在表则脉浮数,表受风邪,故洒淅恶寒也。

32.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出现浮而滑的脉象。

浮脉:这里不可以理解为表证,应当理解为内伤里证,内伤后里阳的外越,阳微外越。


滑脉:滑为实,指的是里证的阴寒之实,阴盛则内实。微阳和实阴相博,居中之阳气不胜阴实而外走,卫外之阳遂失其流行之常度,其脉数疾,特点是:极虚而大,按之必空,一息7、8至,于是阳虚向外,阴盛独于内,发大热、汗出如油者,阳已脱,而命难全,其为不治,阳已随汗而出,大汗伤阳,阳随汗脱。

浮脉一定要辨兼证,兼数还是兼迟,还要辨有根无根。

33.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伤寒时候的咳嗽是肺受风寒,咳嗽兼有呕吐,也不是很严重,再兼有上气,就是喘急,脉象如果是浮数的有根,则未必就是死症。其脉散者死,但是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其脉散者,这脉肯定是无根的,脉根已经绝,气也将绝了。

谓其形损故也,形损:不单损其形还损伤气血,神伤就是死症。

《伤寒论》辨脉法这一部分学习结束了,“醫”之深邃本原性和广大整体性在于“象”,观象思维,“象”具有更广泛感知的可能性,涉及医者,触及医患相接的情景,而“证”次之,辨证后还须归“象”。

老中医王灿章语:四诊齐备,方得证,会于心,成于意,最终归于象。病家之本质,以象出。医者之本质,接象出。医病双方之本质凭象而生共鸣, “是故《易》者象也”,医者《易》也。


脉象则是医者通过指肤触切三部九候之脉而得知病家气血阴阳五脏六腑之象,是“醫”之重要诊法。指下心中,指领心会,“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

“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

指肤之敏锐,心神之灵慧,乃人类所独有之才能,发挥本无极限,脉诊可以一种独有的形式更贴切地接近和表现疾病的本原。

脉诊绝非试剂仪器所能模拟、所能验证、所能替代、所能企及。

现代医学研究已发现的影响内皮、平滑肌、血管、心电、心脏、血流的因素可过百种吧,也许可以解释脉搏,但永远也无法阐明究极脉象。

当然随着越来越多血管关联因素的发现,现代医学对血管、脉搏的认识也在改变和深化,脉之动与命之运的更深层更丰富的关系终于开始渐渐地进入西方医学研究者们的思考之界。

但是对于包括“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继承、应用以及再创造,我们已经失去了古人所具有的文化环境,面对着许多困难和无奈。
所以,“医”之道理亦如此,惟取得其象,方能尽其意,惟守得其恍惚,方能感知其真切。脉象本真的获得只能通过脉诊之感悟,而所悟深浅真伪,则缘乎“医”理之识得、身心之修养与临证之琢磨,舍此岂有第二途径。


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二篇,是介于《难经》和《脉经》之间的重要脉学著作,对于理解仲景学说有很大的作用,辨脉法篇可以帮助理解《伤寒论》,平脉法篇则有益于学习《金匮要略》。

我们学习完了辨脉法,下节课开始一起学习平脉法。

好,今天上午的学习就到此结束,谢谢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

让我们一起加油,好好学习祖宗留下来的瑰宝——《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四大中医宝典,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自己身体的规律,顺应天地之道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共同实现全民皆医的伟大理想!


【整理:蔡晓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