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成都廖雪琴 于 2018-1-23 17:56 编辑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xxx的xxx,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如约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努力成为优秀的智慧父母。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修改群名片,学习地址:http://www.zm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贵州晰爸董政勇校长的高能量课程——《教育之道》(上)。
我是来自贵州的董政勇,网名晰爸,今天是我的第三次上课,前面与各位家人一起分享了《心灵足迹》之“智慧之水”和“智慧之源”,现在与大家再一起分享《心灵足迹》之“教育之道”,望各位家人批评指正!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教育之道:什么是教、什么是育、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之道。
我们现来逐一探讨:
一、什么是“教”?
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字的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敎,jiao,从孑,不从孝(爻、子),从攵(攴,pu,戒尺打学生)。
“爻”从上古伏羲创易时开始,爻的符号表述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也有不同的表述形式,目前的符号是一个演变结果。 以时空角度来看,爻也是一种时空状态的基础表示形式,是伏羲易基础逻辑的立足点。
斆(xiào),是一个左右结构,从学,从攴。教以学为斆,同效。教,从爻从子从攴(pu),上所施、下所效也。子承爻(天地万物变动、生生不息的规律),爻者,言乎变者也。效此者也,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
言是传,身是敎。身体力行是敎,以身作则是敎,正身明法是敎,上行下敩(xiao,效)是敎。
教,是我们在上面做,孩子在下面效仿。
我们不孝父母,孩子就不孝我们,我们不读书,孩子就不喜欢读书,我们喜欢看电视,孩子就喜欢看电视,我们骂人,孩子嘴里也不干净,这叫“教”。
《中庸》云:“修道之谓教。”把我们自己做好了,修正自己在道上,这才是教啊!因为孩子就跟我们模仿做人呢!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就是干四件事: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正身明法、上行下敩。能做到这四方面的,就是教的典范、就是教的高人。
说到教就会想到学,老师们一直在说教学,那么教与学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大家知道吗?
教以学为旨。
“学”字的结构,从臼从爻从冖“mì”从子,很有意思,是一个上下结构,上面三点表示爻,中间的秃宝盖表示建筑物,下面的“子”就表示学生,寓意上面对变化(规律)的磋磨(沉淀),孩子在下面稳定的建筑物里得到学习与成长。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敎。——《礼记·中庸》。
学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按知不足所谓觉悟也。记又曰:敎然後知困。知困然後能自强也。故曰敎学相长也。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学就是知不足啊,对不对?
教与学互为因果,关系紧密,不在此阐述。一句话:教以学为旨,教是为了不教。学才是教的宗旨。
二、什么是育? 我们一起来看看“育”字的演变过程。
也是一个上下结构,上面部分就像一个建筑物,下面就像妇女孕育生命的子宫,甲骨文字形,象妇女生孩子,既然是孕育生命的地方,就是非常纯洁之处,是生命的摇篮,容不得半点的污垢与恶念,怀孕入胎以后,父母的不良意念、不良的行为、不良的语言,就开始教孩子了,就把孩子若水一样的本性污染了,不再善了,那怎么办呢?
等到孩子大了懂道理了,再通过读书规劝等,让他们再尽量回归到本善之境地,这叫育哪!养子使作善也,所以妈妈伟大。
伟大之一曰“生也”、伟大之二曰“养也”,我认为能做到以上两点的女人,都在咱们育心啊!大家认不认同?
上所施,下所效。而育是转折关系,现代教育在教与育上处理需再进行强调,给孩子们讲道理:“孩子,爸爸读书少是因为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啊,但是你可要好好读书啊,你一定要志在圣贤呢。”这是育。
夫子说人呢有四种,“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读书可以教育那些“学而知之者”。不读书,或者学而不习的,就只能靠自己出去闯,闯得头破血流了,自己反思才知道该怎么做,这就是第三种人“困而学之者。”
第一种人是“生而知之者”,圣人也。第四种人是“困而不学者”,这叫执迷不悟。这两种人,第一种不用育,第四种人育不了,我们就不用管了。
第三种人,也不是我们能解决的,所以我们做教育的,主要解决第二种人,“学而知之者”,通过读书学习就不会走错路做错事了,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那读什么书呢?
当然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啦!因此,教育教育,教离不开传统文化,育也离不开传统文化。
三、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
这只是百度上的答案,而非你的主见,这只是知识的记忆,没有自己的主见,永远是奴隶,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如果我们继续追问:教育属于哪一行?哪一业?
古代《春秋·谷梁传》云:“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那么教育属不属于“士民”?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的,意思是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出仕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现代行业有:“工、农、兵、学、商”,那么教育又属于哪行哪业?
是工业吗?
显然不是,那么为何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农业吗?
不是,为何把教师比作园丁?
教育是商业吗?
也不是,因为商业是服务关系,商业是交易,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教育是学习吗?
如果这样,向机器人学习也叫教育?
教育是兵吗?
不是,但现在的许多学校把学校建得像兵营。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结果发现找了一圈,却找不着教育究竟属于哪行哪业。
要做好教育,必须先找到教育,找到教育的本,那么什么是教育的根本呢?
一就是根本,一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说言语道断,一说即错,到达一定境界不能说,一就是道,一前不能说,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一个区域叫不知体,一可说,再往前不可说。
教育也必须找到一,教育即生活(杜威),教育是什么?
教育即人业,教育是人的行业,教育是安身立命之所,人业的根本任务,那么,教育如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的责任,如何做到?
一是要发现人,按照原来的教育大纲,双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会以上两点就是人吗?
后来发展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里面还是没有人,课改(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改是发现人了,在教育中发现人太难了,驾驭课堂,只有发现了人,只有人类才有文化。
二是要发展人:按照核心素养;三是要成就人:仁者爱人,利人;四是要成为人:个体--群体;五是要超越人:大同世界,不再有我,回到了人,一个轮回,自我实现(马斯洛五个层次)
教育是生态,生态中的物体都是一种竞合关系,如狗与兔子,表面上是竞争,而实际上是合作关系,没有了狗的兔子会像什么样?没有了奥巴马的金正恩,有意义吗?奥巴马成就了金正恩,引路靠贵人,走路靠自己,成长靠学习,成就靠团队,一般成就靠自己,更大成就靠朋友,而非凡成就靠敌人,所以我们要心怀感恩,不抱怨生活,不抱怨工作,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来成就自己的。
把自己的人和事做好,人是一切的关键,我要做选择,而选择的前提是要有主见,跟着蜜蜂能采到蜂蜜,跟着蝴蝶能采到花朵,跟着苍蝇只能找到厕所,选择的主题一定是我,没有主见的人永远是奴隶。
四、什么是教育之道?
“教育之道”,什么是道呢?
道就是路啊!日月星辰有其运行的轨道,火车有火车的道,汽车有汽车的道,人过马路有人行道,这是看得见的。
还有看不见的(道),当老师的有师道,当孩子的有孝道,做领导的有君道,做下属的有臣道,还有健康之道、幸福之道、生财之道,也有教育之道。
如果找到了这个道,我们就解决了教育问题了。
这个道听起来很玄,我们往往不知“道”,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
就得学道啊,悟道啊!
跟谁学呢
当然是跟“得道”的人学了,得道的人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得道高人,谁是呢?
就是圣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反过来就是说,只有圣贤是没有错的,所以我们要跟圣贤学教育之道,才能得道。
关于人的事,得“道”的在我们中国,就是经过数千年检验证明绝对正确的古圣先贤,我们要向他们学。
可是他们都已经离我们而去数千年了,我们怎么学?
圣贤们早就想到这一问题了,他们把人生宇宙之大道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传承下来,这就是“经典”,包括儒佛道三家之经典,那么什么才是教育的道呢?
一是“教育之道,道在心灵。”
我们家长应当更多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以爱唤醒爱,以心灵塑造心灵,重建起真正的亲密亲子关系。
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感化心灵。这是我的育儿座右铭。“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可怕的莫过于冷漠,莫过于把单个的新鲜的个人,当做概念的集合的代码。一个个学生,我们可以不记得他们的分数,我们可以不清楚他们的学号,但是我们不可以不去关心他们的心灵。那一颗颗敏感而纯洁的心灵,最需要我们的悉心呵护,需要爱,需要关注。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止于教书,而应该关注每一个节点,让学生感受爱,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从而帮助他们找到一条通达幸福生活的宽广之路。”
这是史金霞老师《重建师生关系》一书中的一段话,我深有感触。
而我们育心人,更是抓住了教育之道的精髓--育心。
《中庸》上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大学》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因此只要我们把人性研究明白了,物之性自然能通,反之要想出伟大的科技人才,必然对孩子进行人性的教育,人才人才,先成人再成才。
好,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我们明天上午继续学习《教育之道》(下)。
让我们一起在贞明这所没有围墙的父母大学,每天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积小成高大。我们也期待更多智慧父母的加入,让我们一起育心,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幸福快乐每一天!多学习,多正音,多努力,多付出!坚持读经,相约十年!我们一起努力!
【整理:廖雪琴 审核:高菊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