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贞明育心国学经典】《黄帝内经漫谈》之四

[复制链接]
查看: 3420|回复: 0

152

主题

153

帖子

810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81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1:5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亲爱的贞明家人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xxx的xxx,很高兴与大家如期相约在上午10点30分的贞明日课堂,感谢家人们的如约守候,感谢贞明经学院为大家打造的成长平台,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让我们每天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努力成为优秀的智慧父母。

开课前先请各位新老朋友注意学习群规,入群第一步,修改群名片,学习地址:http://www.zmyx13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0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黄帝内经漫谈》之四。在这堂课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上古的医疗理论体系、治疗手段、《内经》知识体系的来源、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等内容。

1、上古的医疗理论体系

在《内经》中,提到有《上经》、《下经》《金匮》《揆度》《奇恒》等书,在《病能论》(其实应该是“病态论”,繁体字态为“態”,应当是传抄错误)中说:“《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由此篇推测,《黄帝内经》是对更久远的上古医疗体系的阐述。由上述文字看来,上古的医学理论体系大概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上经》所说的是天人相应的关系,包括五脏六腑的生化关系,与天地万物的对应关系等等。以及四时的变化对人体运行的影响。用现在的理论来讲就属于生理学,但那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处处体现着天人相应的观念。

《下经》所说的是人的各种疾博例如:风博热博痹症、痿博厥博疟疾等都在《内经》中进行了很详细地论述。

《奇恒》讨论的不象《下经》所说的那些传变很有规律的疾博对奇病的论述,散见在《内经》各篇中,在《缪刺》一篇中,对这类疾病的症状及治疗进行了比较集中地论述。


《揆度》应该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诊断学”,通过望切问等手段确定病的原因及部位。而且特别强调通过脉象进行诊断。

《金匮》按上文的解释,应该是对一些危重病的诊治,根据临床症状判断有没有治愈的希望,以如实告知患者。例如在《玉机真藏论》中,提出有四种难以治愈的标准: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并强调“必查四难而明告知”。

2、上古的治疗手段

在内经中提到了很多不同的治疗手段,例如《病传》“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足乔)摩、灸、熨、刺、(火芮)、饮药”。

除“九针”外,书中还经常提及“砭石”“毒药”“灸(火芮)”“导引(足乔)摩”等治疗方法,《异方法宜论》一篇还讲述了这五种治疗方法的来源。另外还提到过“移精变气”(即祝由)、洗浴等方法。

这说明在上古,同时存在很多种不同的治疗体系,显然,《内经》是以“九针”的治疗方法为核心,对很多疾病都给出针刺的治疗方法,少部分提到了“灸法”。在书中提及了很少的几个“汤液”的方法,但在《至真大要论》中提到了用药的一些基本配伍原则。


显然“汤液”是与“九针”并行的另外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针灸甲乙经》中提到神农遍尝百草,伊尹(相传为老子的弟子)根据《神农本草》撰写了《汤液》,而张仲景根据《汤液》写成《伤寒杂病论》。在陶景弘写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也提及此事,还摘录了伊尹《汤液经法》的六十个方子。每看一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笔者都不由望洋兴叹,《伤寒论》中所载的汤方,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被证明只要辨明病机,对症下药,便能效如桴鼓。而《伤寒论》与《汤液法要》相比,似乎还是小巫见大巫。

3、《内经》知识体系的来源

中医一直被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的理论体系从何而来?

《内经》中提倡的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应该是:“如桴应鼓,如响应声”,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在《九针十二原》中说:“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行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足见《内经》作者对这个医疗体系的自信,认为没有不可治愈的疾博。

如果《内经》的医疗体系真的如此神奇,能达到这样一个现代西方医疗体系都不能达到的高超境界,那么这样的知识体系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在《内经》的开篇,就赋予了《内经》医疗体系非常神秘的色彩: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显然,黄帝绝非凡人。关于唯物唯心的问题暂时搁置一边,也许《内经》中提到的“神灵”是外星人,也许是史前文明,也许是其他的人类未知的东西,总之,如果《内经》医疗体系真的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那么我们就永远也回避不了这一知识体系来源的神秘,我们就要尊重《内经》作者对知识体系来源的描述。

《内经》在开篇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上古的人把握着一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技术,而《内经》的知识显然源自于上古,而且与上古相比只是冰山一角。


而第一篇最后一段“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不由得令人浮想联翩,让人感到,上古人能所掌握的,绝对是现代人不可思议的高超技术。

4、如桴应鼓,如响应声

上文提到:《内经》中提倡的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应该是:“如桴应鼓,如响应声”,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让我们来看一些医案获得一点感性认识。

杨长森教授医案,摘自《名医针刺经验用典》:

王XX,女,英语教师,26岁,住南京朝天宫附近。1968年4月30日诊。


病史:前几天突然舌头伸出口外,不能缩回口中,原因不明。曾在脑科医院门诊,注射新司的明未效。建议针灸治疗。

症候:其母陪同来诊,观患者以手帕堵塞口中,拉出手帕则舌头自动脱口外,下垂数寸,舌肌胖大松驰如海绵,堵满口腔,流涎不止,不能讲话,其状可怖可悯。

治疗:我未见过此病,如何施治,颇感棘手。寻思《灵枢》有舌纵涎下,取手少阴之说。盖舌为心之苗,遂取少府针之,补法,行针约半分钟而“气至”,患者一惊而舌缩回口中。形状复原,转动如常。

效果:舌头复原,母女道谢而去,片刻又回来,患者张口不能闭拢嘴巴,讲话困难,此因口堵手帕多时,引起颌关节功能紊乱的缘故。用指针法重切两手合谷,约一分钟,应手而愈。

按:《内经•寒热博舌纵诞下,烦(忄免),取足少阴。

我的爷爷讲过幼年时经历过的故事,我听后颇感神奇:我的爷爷说他四五岁时得病,已经身体冰冷,不醒人事,家人已经准备好草席等着咽气后掩埋了,十分伤心。这时我爷爷的舅舅带来了一个郎中,郎中对爷爷进行察看,摸了摸手足,看了看生殖器,然后说:“还有救”。就拿一个铜钱烧热,放在爷爷的头顶,于是爷爷马上就醒了过来,可以开口说话了。讲完这个故事,爷爷还把帽子摘下来,把当年头顶留下的那个疤给我看。

听了这个故事,我长时间沉浸在对中医的神奇的感叹中: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多少这样神奇的故事在反反复复的上演,有多少不知名的医生、郎中在不断的实践者《内经》的医疗体系。而又有多少神奇的技术,在漫长的历史中渐渐失传了。


由于时间的原因,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下周五同一时间继续和大家分享《内经漫谈》之五。

感恩能遇到这么好的学习平台!感恩所有在这里默默付出的老师们!感恩家人们的陪伴!

让我们一起加油,好好学习祖宗留下来的瑰宝——《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四大中医宝典,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自己身体的规律,顺应天地之道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共同实现全民皆医的伟大理想!

祝天下所有人健康快乐!祝所有家庭幸福美满!


【 整理:刘佳萍    审核 :高雄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育心智慧父母群育心经典智慧父母4群
服务热线:
4008-520-137
工作时间:
6:00-21:00

官方微信扫一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