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积前行,汇学,汇行,汇碰,会悟(明)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o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网络解释: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看到网上的注解,在看玉英老师的引导,真正感受了到了自己该怎样做,才能做到现在的学经明经行经。
开篇,玉英老师提到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隆中对三分天下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曹操天时,孙权地利,刘备人和。
大家有没有去找找诸葛亮竟然有这么厉害的策略的原因呢?为何能够神机妙算呢?诸葛亮的信息是通过这样几个渠道得到的:一,诸葛亮隐居的襄阳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又是荆州的首治所在地,消息本来就比较灵通;二、刘表统治下的荆州社会治安相对稳定,所以中原的许多知道分子纷纷来到这里,躲避战乱。这些人对时局相当了解,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外面的信息;三、诸葛亮在身边还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交游网,这个网里有许多当世知名的大学者、大名士,他们也诸葛亮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正是因为诸葛亮有了这样多的信息来源,再加上他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才使得他能够“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
玉英老师结合我们日常总结了下:
1.读书奠定了思维格局;
2.游走把握了当时的时局;
3.交友做到了知己知彼。
4.开悟规划了天下格局。
所以,诸葛亮应该是学,行,汇,明的结果。当然,学是学经。行是带着经典的思维去行走,去感受。汇就是大家的交流和碰撞。明,就是自己内心彻底明了。从而让自己成了一个聚强的化身。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赶上一个诸葛亮。殊不知,诸葛亮就是感受了很多很多的臭皮匠后,自己归纳总结思考的而已。
我刚开始读道德经第47章的时候,读到不出户,知天下;一下子想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诸葛亮。当是感觉,诸葛亮足不出户,还没有走出茅庐,就定了三分天下。、1.今天的有为,是为了将来的无为;2.今天读经典,是为了将来不读经典。3.今天行万里路,是为了将来可以足不出户。
所以,作为一个父母,作为一个领导,作为一个老师,我们不只是可以让孩子飞起来,还要让孩子能够着陆。我们不只是会让孩子前行,还要知道何时刹车,何时停车,何时转弯掉头。所以,诸葛亮一部分是自己实践过的,一部分是感知的他人。
47章告诉我们的是结果,是追求,但是这样的结果如何来呢?就是需要上面的四个条件。不出户能够知天下,是因为曾经出过。
不窥牖,见天道。要观察生活,也要系统观察和感受,这样的孩子,才能有系统观。因为我们小时候,能够看得到自己的着陆点。看得到自己的未来。看不到,所以,他们一直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生,是最让人撕心裂肺的。
其实,我们就告诉孩子,每个行业都是光荣的,让孩子找到一个自己愿意实干的方向就可以了。
刚才说了,要想不出户,知天下,就要先走出去,感受感受自己能够丈量的天下。
要想不窥牖,见天道,就要自己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下自己窗外的自然规律。
要想孩子无为中就能收获好习惯,就要父母先有为地每天坚持去陪伴和培养孩子!
要想将来孩子不读经典,就要现在好好学习经典,让从我们之后,每个人都沐浴在经典的言行中。要汇学,汇行,汇碰,会悟(明)。
一个人走路,走再远,未必会有这么多的思考,这么多的感悟。未必会知道这么多。但是,一群人,就不一样了。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是告诉我们不能一个人傻傻地走。当我们能够真正的做到这些的时候,自然收获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明),不为而成的结果。也就是一切都只是惯性使然,让我们不自觉地收获着!
把玉英老师的学说分享给大家:
你在说,
我在做。
你在骂,
我在做
你在欺,我在做。
你的时间用在了关注我,
我的时间却一直在成长自己。
你的人生被我牵着走了,
我的人生被我主宰着。
突然有一天,
您还是曾经的您,
而我,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我。
你千方百计在打造人脉。
而我,成了自己人脉中的人脉
玉英老师的课程,更坚定了我每天用137累积法学习经典的重要性,每天只花30分钟的时间,这样一周下来就是210分钟,一年下来就乘以365天,共是10950分钟,是不是特别多,上万呀?可是我们一天有24个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总体计算下来仅仅八个小时,假如一起读,八个小时,很快过去留不下什么。但是累积读经典非常🈶️价值,每天读30分钟,一年365天,不仅促进了亲子关系,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而且在行中学,学中学,让学习更长久。在这个平台跟大家一起携手前进,这才是最大的一个价值,然后用我们所学到的是影响到更多的人,带动更多的人,形成这种好的习惯,那就是更有价值呀,所以一起汇学,汇行,汇碰,会悟(明),走的更远,更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