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8日,周一,晴转雨。
端午节的来历
今天是端午节,首先祝愿各位姐妹、善友伴着粽香过一个安康的节日!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最初起源于长江中下游以南一带,是崇拜龙图腾的祭祀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投江自尽而得以广传。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江,以生命写下了壮丽的爱国诗篇!以生命来捍卫赤子之心、爱国情怀!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屈原以身殉国,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面上把饭团、竹筒米饭,投进江里,期望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由来,这是端午节由来的第一种传说。
第二种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是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不许。此时的夫差骄傲自大,听不进逆耳忠言,反而轻信谄言而陷害伍子胥,逼迫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临死前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随后便拔剑自刎。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
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曹娥生于东汉。父亲曹盱是巫师,在舜江上举行迎潮神的仪式时,不幸被浪涛卷走。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悲痛万分,沿江号哭,昼夜不绝,不吃不睡,哭了七天七夜,哭得眼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第八天,她忽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她好像看到爹爹在跟浪涛搏击。她纵身向江水扑去,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五天过去了,人们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赶过去,果见一男一女,背贴着背,随着浪涛起伏,女的双臂反扣背负着男的,乡邻们用渔船救上岸一看,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
曹娥死了,死时仍背着父亲的尸首。乡邻们不忍分开这对父女,含泪安葬了这对父女。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是怎样在水里找到父亲, 又是怎样紧紧背扣着父亲的背, 漂流五天,却不曾被翻滚的浪涛冲开,也许只有神才能解释。
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德,把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也改为曹娥江,在江边修建了曹娥庙,以供后人纪念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孝女。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水,水急潮猛,奔腾咆哮,在流经曹娥庙时变得无声无息,过了曹娥庙门口,才敢再发出汹涌的咆哮声。
端午节不论是纪念曹娥、伍子胥还是屈原, 原因都与忠孝立天下有关。屈原不忍国破家亡,选择以死明志;曹娥救父而死,传承孝道;伍子胥尽忠无奈而尽,不论是人格高洁的屈原、孝感天地的曹娥,还是尽忠自尽的伍子胥,都共同铸造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
这三位“端午人物”的故事都令人感动,但流传甚广的还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屈原以高洁的人格谱写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他的正直峻洁、超凡脱俗、宁死不污、殉身理想、九死不悔的气节,不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吗?
千年后的我们,手捧“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的时候,是否想起了这位千年前伟大的爱国者主义诗人以他的生命写下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